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简书的第91篇原创文章。本文约30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今天是教师节。和往年一样,我收到不少来自学生和学生家长的祝福。非常感谢所有送给我祝福的人,你们的祝福让我觉得自己从事着一项崇高的事业。
相信所有的老师在这一天都会享受被祝福淹没的幸福感,所有的祝福似乎都在表达这样一个命题 :我们尊重老师。
然而,请允许我坦诚的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事实:再多的祝福都无法证实上面的命题,因为这不符合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发现的逻辑
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超过人类创造出的任何其它东西(比如宗教、艺术等)。地球上的人口和人类的平均寿命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才迎来爆发式的增长的。要考察科技对当前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环顾一下四周。
科学技术对我们如此重要,科学发现是怎样做出来的,当然就很值得研究。有个叫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科学哲学家就做了这样的研究,并且把研究成果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科学发现的逻辑》(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对于所有研究方向和认识论有关的学者,这本书是必读书。我也不例外。

那么,这本名字听上去就很高大上的哲学论著,和我们如何尊重老师有什么关系呢?它怎么又和爱人之间表达爱意扯上联系的呢?
为了搞明白这两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到底讲的什么。我将尝试用两三句话把这本500多页的哲学论著的中心思想讲清楚。(看吧,归纳中心思想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居然还有人对语文课上的这种能力训练表示不满!纯粹是图样图森破!)
简单的说,波普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基于实证的科学论断必须具备被推翻的可能性,否则毫无意义。请注意“可能性”三个字,这并不是说这个论断一定应该被推翻,而是该论断的形式必须允许它被推翻。
我们还是用经典的白天鹅、黑天鹅来举例吧:
论断一: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如果你发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那一定是你看错了或者那不是天鹅。
论断二: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
很显然,这两个论断中,论断一不可能错,因此不科学(形式上不可能错的论断不科学,请务必一定记住这句话,它会让你少上很多当)。论断二留下了被推翻的可能性,因为你只需找到一只不是白色的天鹅,就可以推翻这个论断,因此论断二是科学的(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人说出论断一这样的话呢?残酷的现实是,不但有,还很多。在我们教育界就有一句经典的“伪科学”结论,那就是害死无数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完全不可能被推翻,因此不科学,且没有任何意义。说出这句话的人,连基本的科学素养都不具备,但却是教育部的一个领导。
事实上,在严谨的科学里,我们永远无法证明一个论断是正确的,我们唯一能说的是,尚没有足够证据推翻这个结论。换句话说,我们永远无法“证实”(verify)一个科学论断,只能对之“证伪”(falsify),这就是波普尔提出的证伪原则(Principle of Falsification)。
让我们回到白天鹅这个命题,看一下证伪原则是如何起作用的。
现在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假设我们现在找到了一只天鹅,它是白的。这个发现能够证实我们的命题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天鹅我们没有观察到。但是,每多发现一只白色的天鹅,我们对这个命题的把握性就大一分,随着发现的白天鹅越来越多,我们对这个命题的把握性无限趋近于100%,但是永远不可能达到100%。
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一只鸟,它在各个方面都和白天鹅一模一样,只是颜色是黑的。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黑天鹅,从而推翻了先前关于“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论断。为了适应这个新的发现,我们必须修正我们的理论。新的理论同样必须满足证伪原则,科学就以这样的轮回向前发展。
如果你对统计学有点了解,你会注意到,在验证假设时,我们要么推翻零假设(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要么未能推翻零假设(fail to reject the null hypothesis),我们绝对不能说接受零假设(accept the null hypothesis)。一般情况下,零假设是基于我们当前对世界的理解提出来的,也就是一个已有的科学论断。根据证伪原则,我们永远不能证实它,只能要么推翻它,要么宣称尚无足够证据推翻它。因此,统计学的基本原理是符合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的。
比如我们要验证一下某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于是从某所大学随机抽取了两组学生。一组用传统教学方式(每次这种论文都会提传统教学方式,我一直不知道传统教学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就跟广告里的这是雕牌洗衣服,这是普通洗衣服,鬼知道普通洗衣服是什么东西!),另一组用新的教学方式。在这个实验中,零假设就是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没有差异。经过前测后测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后,我们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于是我们推翻了零假设。
但是,如果统计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呢?这意味着我们应该认为两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效果上没有差异吗?答案是大写的NO。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尚无足够证据证明两种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有差异。
这和法律上的无罪推定是一样的道理。当没有证实嫌疑犯有罪之前,我们只能假设他无罪(零假设)。如果法庭搜集到足够的证据,可以推翻这个假设,法官会宣判guilty。如果没能搜集到足够的证据,这时请注意法官的宣判,不是innocent,而是not guilty。罪名不成立并不等于宣布嫌疑犯是清白的,只是告诉我们按照法律程序,我们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该嫌疑犯有罪。
科学发现的逻辑和尊重教师的关系
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我们可以来讨论如何科学的表达对教师的敬意这个话题了。我们面临的命题是:这个社会是尊重老师的。在这里请允许我用社会的整体趋势来代替个体,因为个体差异实在太大。
尊重一种职业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可能的体现有这些:人们祝福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人们愿意看到自己的小孩儿从事这种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人能够获取高收入。
第一种体现我们都能感受到,但是按照证伪原则,再多的祝福都无法证实这个社会尊重老师。
第二种体现我不是很清楚。
第三种体现,我想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能举出反例。至少在中国,教师的工资是很低的。根据证伪原则,我们可以推翻零假设,得出结论:这个社会不尊重老师。
更糟糕的是,中国社会非但不尊重老师,甚至想要奴役老师。我们提倡老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这句话可不像它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美好,因为它的本质是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而这就奴役的定义。
没有任何一个职业应该清贫,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要求他人甘于清贫。财务自由是所有其它自由的基础,剥夺一个人(无论是通过道德绑架还是通过制度压榨)争取财务自由的权利,其本质都是奴役。
给予高工资不一定是尊重,但不给予高工资,一定是不尊重。舍得为你花钱的人不一定爱你,但不舍得一定是不爱。这就是科学发现的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
所以,这个社会应该如何科学的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呢?——多给钱,不要停。
我们应该如何表达对另一半的爱意呢?——舍得花钱,不要停。
附:如何科学的谈恋爱
热恋中的人心中甜蜜又没有安全感。他/她真的爱我吗?于是不断去搜集Ta爱自己的证据,找到一个内心就充满甜蜜。
兄弟/妹子,这种做法方向都错了。科学告诉我们,一旦决定和某人谈恋爱,就应该先假定TA爱你(零假设)。不要浪费时间去搜集任何对方爱你的证据,因为只需要一个不爱你的证据就可以推翻零假设了。在没有出现不爱你的证据之前,继续假设零假设成立。你看,多省事儿?
另外,一旦确定找到对方不爱你的证据,早点分或者早点离吧,别自欺欺人去找对方还爱自己的证据了,因为这不科学。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