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定义是什么?
上次我们谈了习惯的本质,今天我们来谈谈习惯的定义?
也许你会说,你无聊不无聊,天天聊理论。说实话,我也不想,因为要搞清理论和本质要比理解一个方法难多了。但是假如我们一开始不从本质出发,我们只能一直停留在低水平思考上,假如能分析出习惯的定义,那我们也就抓住了习惯的关键点,进而我们才能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好的,下面让我们还是回到昨天的那个案例中,听我一一说来。
TMBRT模型(人类行为本质简化模型)
怎么来理解呢?
举个例子:一个做事情拖延的人,他的TMBRT循环可能是这样的:
有一件有困难的任务(触发器:有困难的工作)——人有资源自我和资源小我之分,其中小我特别会保护自己,不想让自己受到伤害(害怕面对任务和问题)——一直不着手开始(行为:拖延,逃避)——临近期限后匆匆完成(奖励:没用心也能糊弄过去)——于是以后在遇到困难就拖延(触发器敏锐度提高)
久而久之,拖延就成了他的习惯。这种TMBRT循环日久弥深,非常难以打破,触发器会在瞬间被触发,情绪行动都本能得跟随习惯而发生。就好比,奔驰的列车会由于惯性而很难刹住一样,人就会越来越拖延。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拖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习惯,是因为我们每次遇到困难,小我都会保护自己,一直不着手开始(行为),于是以后在遇到困难就拖延(习惯)。
那在这里提到的“每次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呢?
“每天早起困难、每天阅读困难、每天锻炼困难”等,因为这些困难,我们养成了拖延、逃避的习惯。
而从单方面来说,“不能早起、不能每天锻炼,不能每天阅读”这些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有那么大?
对,确实很重要,但是没有那么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我的了解中,就有几个大咖就是晚睡晚起的,人家不说是亿万身价,至少也是千万级别。(大家自己也可以通过分答等工具去多问几个大咖)
那这样说是不是习惯对我们没有什么作用???
错,不是习惯对我们没有什么作用,而是表层习惯对我们没有什么作用。那什么是表层习惯,早睡早起、每天阅读、每天写作等行为都是表层习惯。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习惯(我们称为元习惯,最后有解释),就是由许多表层习惯经过不断训练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
比如“拖延”就是一个习惯,只不管它是一个坏习惯而已,“拖延”就是由(再睡一会儿,我就去起床)、(再看一会儿电视,我就去看书)(再读一会儿小说,我就去锻炼)等行为形成的表层习惯训练而成。
也就是说,真正对我们有重要作用的是元习惯(真正的习惯),而不是表层习惯。
而一个好的习惯,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会得到各种回答
可以让我减肥啊;
我会变成很厉害的人;
看着别人打卡特别帅啊;
坚持XXXX天是一件多厉害的事情啊;
我一直想变成XXX的人但是就是做不到啊……
总的来说:
习惯可以是一种资源,它为自己增加可能性。比如说一个拥有“解决问题比抱怨问题更重要”这个习惯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增加方案的达成率。
习惯可以是一种保障,它为自己防范风险发生。比如说一个总是迟到的人,他在实施方案的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较大的风险。
而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得出习惯的定义: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表层习惯)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这个定义是从永澄老师那里来的)
六大元习惯:
既然知道了习惯的定义,自然也就清楚如何训练一个好习惯。不过,在正式训练好习惯之前,我们可得搞清楚有哪些好习惯(你千万别再说早起的好习惯、阅读的好习惯,这些都是表层习惯而已)。
一、积极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堪称成长者的必备经典,积极主动(Proactive)就是首当其冲的第一个习惯。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部分,知道了刺激和回应之间可以有空间之后,那种触动真可谓是醍醐灌顶!所以,作为从依赖期出发的第一个习惯,我要将其作为成长者的第一个元习惯!而我将其衍生出三个层次的含义:
意愿。关于意愿这个要素,学习力、领导力、团队协同、自我管理等各个领域都会将其作为关键指标,毕竟,没有一个人可以叫醒假装睡觉的人!只有自己想要(Want)改变,改变才会出现。
资源。每个人都有无数想要的目标,但是之所以无法实现往往是受到资源限制的制约而无法实现。但是,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每个人的资源都是充足的,之所以出现资源不足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只要想要就说出来,说出来资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选择权。这就是六个习惯中的要义,每个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选择的权利,在面对刺激的时候,将大脑暂停6秒钟让心灵跟上来,那个时候积极主动的自己就会回来。
二、刻意训练
刻意训练(很多地方也叫精深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还记得我在开篇提到的“最小”的思维么,刻意训练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刻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关于刻意训练,我要将其中的关键要素展示出来:
精细分解。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放慢速度。在刻意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预期!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重复训练。刻意训练中的重复体验是对“精准”一词的再次强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如果离开了精深区的训练,那还不如早点停下来。
强化反馈。刻意训练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掌握该技能细节。技能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拒绝自动完成。刻意训练的过程比较乏味也充满挫折,很多人会用“我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下。所以,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尽可能不在技能训练中用实战来取代刻意训练,蠢蠢的。
三、作品声音
影响力 > 注意力,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当很多人异军突起而自己在持续积累时,就可以用这个理念来判断和观察。如何将自己的影响力有效提升,有很多经典的著作说明,我有一个很好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那就是这个规范:作品声音。关于这项规范的细节有以下4点:
先想后做。很多期待成长的人都有一个误区,就是随意做事情,目的不清、标准不定,这样不稳定的成长很难带来成果。所以,做之前要想清楚,最简单的方式是PORT模型,高级一些的有复杂任务分解方法。
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到底(或者称之为:做完)。曾经我很单纯地以为这一点不需要强调,后来明白,做到底其实并不容易,很多人都会在半途而废!第二个层次是产生成果,不仅仅停留在完成的层面,而是将成果产出。
作品效应。在任何一个社会化组织中(职场、社群等),真正脱颖而出的人都是因为给出了作品,这里有一个作品效应:我们用作品影响7%的人,再用作品影响7%的人,继而可以实现影响力向注意力转化。
站在作品的角度回头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积累、成果,可能我们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标准。毕竟,你设定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
四、利他主义
个人层面的元规范已经谈完,下面来看看关系层面中最重要的规范:利他主义。在“撬动我价值”课程中,我谈到过改变思维的财富语言:“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要知道利他主义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由于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本条所包含的细节更加丰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条:
我能为你做点什么。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财富语言,通常都在价值层级的第二级之后才能具备这样的语言方式,当这句话成为内在的思维模式,自身的价值才会得以呈现,而这一点,也是利他主义的起点。
照亮盲区。人们总是会出现对显而易见的提示、文档、资料视而不见的情况,我将其称为盲区。很多人因为自己的盲区,出现类似答案就在手边还要询问别人,增加他人的负担。在一个利他主义的社区里,显而易见要更加显而易见,同时,自己的盲区也要被照亮,降低他人的无谓付出。
用绝对坐标沟通。先看看相对坐标是什么,所谓的相对指的是沟通对象是在身边,他可以理解自己的背景、情景、语境、指代词等一系列信息,然后快速给出正确的响应。想想看,这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沟通本来就是需要彼此对用词达成共通、句子能够互相理解、事实意图清晰才能有效,而站在相对坐标的情况下通常会出问题。
一次性交流。社会化效应被互联网普及和放大的时代中,在任何一个群体中一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很多人入群就自来熟跟唯一的一两个人拼命打招呼拉关系;聊天的时候非要输入短句子,三五个字就换行;表达内容的时候都混杂在一起,无法概念化和用序号列表的方式来澄清等。所以,我们提出一次性交流的利他主义理念,确保不影响他人!
避免甲方思维。合同的双方通常会有甲乙方之分,甲方趾高气昂叫嚣着:“我付了费用,所以……”在成长领域中,这是一个可怕的思维方式!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任何一个人要对你的成长负责,不要埋怨他人、更不要因为所谓的自己是用户而忽略了成长主体身份。成长的这条路上,有先来后到但是没有必然的谁服务于谁。
认真提问。每个人都拥有提问的能力,因为从出生开始就在思考和提问。每个周二晚上的“打倒纸老虎”答疑会活动上,就会有不认真提问的情况出现,如果问出的问题让人无法回答,往往是因为根本没有走心,没有认真思考。我通常建议用结构化的方式提问:问题的分类、主题、背景、自己的尝试、主要困扰点。
利他主义的最大好处:帮助他人实现价值的过程就是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最佳途径。
五、 同侪力量
同侪(chai,二声)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伙伴,通常指和自己志趣差不多的同辈、伙伴。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导师指引。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导师的力量无穷,他可以帮助自己找到规律、看到更远、规避风险、节省成本,这一生能有导师一直指引自己向前,简直是无敌的财富。
成长小圈子。小圈子是一个情感共同体,大家水平略有高低但整体趋同,彼此共同选择一个成长任务,使用互助和压力的方式来帮助全组提升。
榜样力量。榜样是在某一个领域的先行者,榜样可以给出若干种不同的力量:一是高能量,榜样的能量通常非常强,当我们看到榜样是如何做事之后自己仿佛会有充满电的感觉。二是降低风险,很多人不敢前行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这条路是否可以走得通,但是榜样现身说法给出可行性验证。三是具体参考,很多细节的内容自己做的时候很困难,但是如果有人已经给出案例,可能就不是问题了。所以,我们一直鼓励大家持续输出,既可以满足作品声音,还可以成为同侪力量!
社群策展。策展能力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抢手能力了,谁如果拥有策展技能,将成为各大组织疯抢的对象。
六、本质导向
做事情要抓本质,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之困难。成长就是这样,我们并不是要做简单或者困难的,而是要做重要的,本质导向就是最重要的,不仅仅在个人成长中,在任何领域都适用。我曾经在俱乐部中问出这样的问题:成长的本质是什么呢?大家的回答会千奇百怪,比如让自己变得更好、为了目标实现、要赚更多钱……试试看,如果本质没有抓住的话,在人生的探索过程中将要耗费多少无用功(即便人生本来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如果抓住了成长的本质——个人价值积累的过程,那么,所有和成长有关的话题都有了出发点。阳志平老师曾经定义过学科的三要素: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二级推演体系,如果站在本质导向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成长就是最小问题、核心话语体系应该是价值,二级推演体系就是和价值有关的各种事项!本质导向并不容易做到,但是因为重要,我还是要给出具体方法:
站在价值的角度思考。个人成长和价值有关,此外,小到自我管理、人际关系、角色定位,大到公司产品、目标群体、市场营销,都是站在价值的本质上进行思考和延伸,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在职场青年成长培养计划中特别安排价值层次内容的原因,掌握了价值的要义和不同层次的策略,试错的成功性就会大幅度提高,对应消耗的时间就会不断减少。别人在职场探索5-7年的时间,我们可能用3-6个月就可以完成探索。这就是本质导向的意义。
要事优先。要事优先是柯维提出的第二个习惯,我自己也提出了抓重点的三步法:首先是探索,来找到无意义的大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其次是删除,不断澄清找到无意义的大多数,抓紧在错误的路上停下来,为自己设定好真正有意义的边界;最后是执行,直接调取作品声音部分的规范即可。
抓手思维。抓手思维和要事优先并不是一个维度的,要事优先考虑的更多的是:什么是重要的?而抓手思维考虑的是:什么是可以带动的?这两者之间有层次关系。通常来说,如果你没有做好要事优先这件事,基本上很难做到抓手思维!
谨慎吃药。我们对于世界的评价通常有两个角度:事实评价、价值评价。其中事实评价的特点是基于本质的,考虑的主要有:是什么、特质、类型、层次……等问题,而价值评价是基于意愿和身份的。自律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直面现实”,意思是采用事实的方式评价,但是,实际上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价值评价,而价值评价中由于身份的关系导致了各种错误的信念产生。
不满足于有效性。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互联网有一股风气:非要让所有的事情变得简单易用,这样用户才会买账。站在产品的角度上我觉得这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是成长者,仅仅满足于此就太愚蠢了。
具体如何训练元习惯?
在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习惯的定义:习惯是通过持续训练(表层习惯)而养成的惯常思维&行为方式,是有效的个人成长的保障和加速器。
而且我们也知道我们需要训练那六大元习惯,接下来,我们就具体来谈谈如何训练元习惯。
第一步:刻意练习
在习惯养成中,我们要确立一个元习惯目标(确定目标),找出支撑元习惯的表层习惯(精细分解),在一段时期内专心养成一个元习惯(放慢速度、重复训练),根据在表层习惯的完成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收获来不断积累元习惯(强化反馈、拒绝自动完成)。
第二步:把分身术加到tmbrt模型
有一件有困难的任务(【T】触发器:有困难的工作)——大象,即原始的自我非常害怕(【M】动机:害怕面对任务和问题)——分身术,意识到了大象的动机,用理性自我的来思考,发现问题是成长的基石和契机——着手开始([B]行为:直面现实,承担责任)——高水平高质量完成任务(【R】奖励:内心喜悦充实)——于是以后在遇到困难就就直面问题(【T】触发器敏锐度提高)
【在通过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第二步,让分身出来看自己的”小我“,进而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继续刻意练习】
第三步,填表。
这个表是我针对“积极主动”这个元习惯进行目标分解成表层习惯的表格,大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分解。
这个表是针对“积极主动”这个元习惯进行的每日自检,随时利用“分身术”去进行反思。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ps:
1、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注定会遇到失败的情况。
因为刻意训练就是拒绝自动完成的,只有你还没有能力、但是你需要提高能力的时候,你才会需要进行刻意训练。
以练琴为例,当我不会轮指的指法时,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练习,可是因为我不会,所以一开始我肯定是错误百出的。如果这时候我觉得我不行,我放弃了,那我就永远学不会这种指法了。
习惯养成也是如此,当一个人习惯了晚睡晚起时,他想变成早睡早起,很可能在开始屡战屡败。当我们知道习惯养成是一种刻意训练时,我们就会明白,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训练结果,而不是我们缺乏自控力、我们懒惰、我们一无是处。
2、习惯养成必须有表层习惯目标
元习惯是没有办法直接训练的,只能通过表层习惯来不断积累。
还是以练琴为例,如果我只是想弹好听,但基本指法却很薄弱,那在我弹曲子的时候就会一遍一遍地受到打击且收效甚微。(曲子由基本指法来支撑)
习惯养成也是如此,如果只设立表层习惯,就很可能在实际训练中不知道如何着手,反复失败。(元习惯由表层习惯来支撑)
下一次你设立习惯养成目标时,想一想,这些表层习惯具体么?能落地么?
3、积极主动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是一切习惯和能力的基础
积极主动是及时的察觉,积极主动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选择,积极主动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积极主动是自己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积极主动是自我决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了积极主动,我们才有了察觉(分身术),才有了改变现状的动力,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当我们希望做到自律、提升能力、养成习惯、解决问题、积累价值等等时,我们都必须先做到积极主动,它是个人成长的先决条件,是一切习惯和能力的基础。
4、什么是元习惯?什么是表层习惯?
元习惯——真正的习惯
特点:听上去不知道做什么(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优先等),一旦养成特别不容易改变,改变阻力大、主要是思维习惯
表层习惯
特点:可以直接落地执行(每天看50页书等),但很容易发生改变,改变阻力小,主要是行为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