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傅雷家书》,是上大一的时候。
那时,我们从家乡考出来,分散在全国各地。那时,没有手机,更别说微信了,书信是与高中的同学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书信缓,一来一往大概一个月左右,但其实每次也只是寥寥数笔,一般两张A4大小的信纸,上面印着自己大学的抬头,装入自己大学的信封,恨不得贴上自己大学的邮票,如果可能的话。
《傅雷家书》,便是听闻于南京同学的一封信中,回忆起来,只记得信中说:最近在读《傅雷家书》。其他的,却完全没有了印象。也不记得自己当时是不是去学校图书馆找了这本书,但我想即便是找到了,应该也是看不大进去的。所以,这本书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停留在书名上,甚至连作者也不知道是谁。
![](https://img.haomeiwen.com/i9342751/efd52607803de91e.jpg)
再遇《傅雷家书》,完全来自于巧合。适逢国庆期间杨浦图书馆重新装修后开业,据说内部装饰古色古香很有人文积淀之感,且藏书颇丰,成为上海又一打卡之地。到图书馆前列好了书单,但却仍未配齐,于是在书架中盲巡的时候,看到了《傅雷家书》。
人,多少都有点偷窥他人生活的欲望,看一看两代人间的书信隐私,带着点好奇心,更想着是不是能在子女教育上能够有所借鉴,便从书架上拿起了这本《傅雷家书》。
三百多页的书,很是厚实。从1954年到1966年,共193封书信。由傅雷的小儿子傅敏所编,记录了父亲傅雷、母亲朱梅馥与远在重洋的兄长傅聪之间的往来书信,以傅雷的书信为主。
我用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傅雷家书》,最大的感觉竟不是愉悦,更多的是负担。是的,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负担感,特别是在书的前半部分,傅聪单身时候傅雷的书信,总能让我在字里行间读出负累的感觉。
![](https://img.haomeiwen.com/i9342751/0e5fee7516902ba7.jpg)
关于写信
也许是我无法体会那种与儿子不能见面,只能书写来往的思念之情,所以在读到前面的信中,不停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不停地催促孩子快些回信甚至对孩子回信慢颇有微辞时,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个二十岁男孩的负担。
“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别忘了杜甫那句诗:‘家书抵万金!’”
“从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你波兰第七信到现在,已有二十七天,算是隔得最长久的一次得不到你消息。所担心的是你身体怎样,无论如何忙,总不至于四星期不写信吧?”
“你收发家信也要记账,平日可以查查,有多少天不写信了。”
“我们天天计算,假定二十二日你发信,昨天就该收到;假定二十三日发,今天也应到了。奇怪,怎么二十日给奖,你二十三日还没寄家信呢?自从一月二十五日收到你第十信(你是一月十六日发的)以后,两个月零一星期,没有你只字片纸,我们却给了你七封信。”
傅雷在大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儿子的来信几乎成了治愈他生活的一剂良药。愈是如此,便愈发期盼来信,愈发期盼来信,便愈是对写信这件事特别关注,便愈是催促孩子多写信。
这样的爱,是否给得太过沉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龙应台的那段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关于爱情
在傅聪单身时候的书信中,傅雷始终教导傅聪以事业为重、以国家为主,所谓爱情,都应该为这些让路。类似的教导在前期的书信中尤为突出,一直到1960年傅聪与第一任妻子弥拉订婚后才鲜有所见。而在儿子婚后又告诫儿子不能继承他的坏脾气,要对妻子好一点。这是有些冲突的。
从来往的书信中,其实傅雷在对待爱情和伴侣上并不值得推崇。虽然他们夫妻相濡以沫,但明显在这段婚姻生活中,他的爱人朱梅馥是处处忍让,受了不少委屈。从朱梅馥偶尔与儿子的通信中,反而感受到了她对儿子更为妥帖的母爱表达,以及她本身在观念上的传统性。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我不得不再提醒你一句:尽量控制你的感情,把它移到艺术中去。你别忘了,你自誓要做几年清教徒的,在男女之爱方面要过几年僧侣生活,禁欲生活的。”
傅聪虽然在艺术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在生活上后来却经历了三次婚姻,算不得成功。这与少年时傅雷的教导以及其原生家庭里父母的关系,是有必然联系的。
关于处事
当然,傅雷对儿子的教导并非无可圈可点之处,特别是在一些待人处事的方法上,尤为体现书香门第的教养,也值得为读者所借鉴。
“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不会得罪人的。”
“一个成了名的艺术家,处处要当心,无意中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呢!我现在顺便告诉你,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
![](https://img.haomeiwen.com/i9342751/a7f180f189b5592c.jpg)
读完了《傅雷家书》,我长舒一口气,或许在当下,我仍无法对傅雷的教育产生共鸣,抑或这是艺术家庭特有的我无法体会。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龙应台的教育,读读她与儿子的36封家书,还觉得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9342751/13b6a23ded4d96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