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读书札记218】知行合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08-01 06:00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下》第318条(黄直录23)

尝见先生送二三耆宿出门,退坐于中轩,若有忧色。

德洪趋进请问。先生曰:“顷与诸老论及此学,真圆凿方枘。此道坦如道路,世儒往往自加荒塞,终身陷荆棘之场而不悔,吾不知其何说也!”

德洪退,谓朋友曰:“先生诲人不择衰朽,仁人悯物之心也。”

耆宿,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年人。社会上不乏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虚怀若谷,常保谦逊开放的心态。

但也不乏一些老朽,他们在社会上地位高,长期受人膜拜;他们在学术上贴着权威的标签,徒子徒孙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这些人长期高高在上,死守自己的那点宝贝,对新思想、新观念持排斥态度。而且这些人往往是社会的主流派,有的是不自觉的守旧,并无主观恶意,而有些是与既得利益挂钩的,具有主观故意,比如当今的学阀就是。

《大学》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治学理念,朱熹在程颐理学的基础上,花费了一生的精力著成一套《四书章句集注》,被宋以后的朝廷视为儒家正统,被纳入科举取士的必读书目,多少代的读书人都是在程朱理学的熏染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社会的统治阶层。

王阳明的学说,如果是一个全新的观念,或许不会遭遇如此猛烈的“围剿”,偏偏他只是对传统经典的重新解释,而且是与权威解释相悖的,因此受到谤议就很正常。

所幸,王阳明好歹也有一个官身,而且功绩卓著,这多少给他传播心学带来了一些方便,否则或许不会有如今心学的光大流传。

顾东桥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是从王阳明的《答顾东桥书》看来,无论王阳明如何苦口婆心,顾东桥始终是不会接受阳明之学的。

顾东桥尚且如此,那些乡下的耆宿,其实无非比常人多读了几本四书五经而已,照本宣科,全盘接受,应该是这些人的常态,王阳明和他们谈格物之学,当然是油盐不进的。

圆凿方枘,就是要把方的榫头打进圆的榫卯里面,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王阳明要否定朱熹对“格物致知”的权威解释,面临的挑战和诘难是可想而知的。但王阳明也没有知难而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王阳明不放弃与这些老顽固探讨学问,这是其良知使然,他并不是必须要得到好的结果才会去做,而是应该去做,所以就去做了。孔子当年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正的儒家就有这样的精神。钱德洪赞扬老师有仁人悯物之心,其实更准确的说是,良知告诉王阳明应该这样去做,这就是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读书札记218】知行合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uzk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