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连续写了几篇关于鲁迅的这本《阿Q正传》小说解读文章,虽然这本原著仅仅只有两万多字,但内涵的信息量和思想性却是极为丰富的,在具有的正面积极的文学意义上讲,它甚至超过大多数名著。还有如今读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文学看起来无用,但那只是表面,文学也叫“人学”都是关于人的内容,读懂文学和读懂那些黑厚学、励志学甚至是那些鸡汤文没什么区别,前者可以说是后者的重要思想源泉,细细品读一本文学书籍,有时其意义远超于那些黑厚、励志和鸡汤内容,我读这一本只有两万字的小说,却需要我具有心理学、哲学等等多方面知识积累,才能拥有打开这本作品的钥匙,因此文学书的阅读意义,是其他书籍所不能比拟的。
我前几天写的那些内容,其中就有一部分讲述了阿Q这种人的可怕特征,他已经不仅仅是让我们嘲笑的,而是应该引起我们时刻警惕的,我们周围人,甚至自己身上都或多或少的有阿Q的一些影子,我们通过阅读理解,在摈除自己身上的那些劣根之后,还要去警惕周围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不是如我们上学时,通过简单的解读,仅仅是哈哈一笑就算完成了对阿Q的认识。
那种认识也许仅仅认识到了表面,他的内心我们认识的还远远不够,就如鲁迅在一篇杂文中说,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弃“老爷”的称呼的,在鲁迅的时代,像阿Q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奴才一面又是主子,有权时无所不为,失权时又奴性十足(摘自鲁迅南腔北调),确实我们可以看看封建的官僚,无不是具有这两重身份,一重是主子,一重就是奴才,对上是奴才,对下是主子,学会了当奴才,也就学会了当主子,每一层都可以自上而下的模仿,上一层就成了下一层的老师和向往的目标,甚至是崇拜的对象。
他们具有截然相反的两面性,根据人的不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心理学家李普斯说:凡欲使他人成为奴才者,自己必然也有奴根性。鲁迅对此做了另一种解释,就是凡傲慢之人,遇到强者必然变为卑屈。这是奴性的一个明显特征,即自大又自卑,即傲慢又胆怯,在奴性人身上把这截然不同的性格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分裂特性,在心理学上讲,所谓奴性其实是一种等级制度下的心灵戕害结果,等级制度必然带来这种性格的形成,等级制度是阿Q精神的滋生温床。
爱因斯坦曾深刻的指出,“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和堕落,因为暴力招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我在前一篇文章也提到过,为什么我们千百年的封建统治,总是周而复始的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本质在于他们不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而是推翻别人的统治,自己去统治别人而已,于是这种死亡螺旋就这样一直来回往复的唱了两千多年,不管期间他们怎么想如何的管好这个“大家庭”,而仅仅是一种为民做主的底层意识,而非有任何民主的萌芽思想,为民做主和民主完全是两种概念,为民做主,完全可以呈现在隶属关系和主仆关系之中,完全不需要人人平等这样的基础,而更像是一种怜爱,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以是一种施舍的情感!
在一种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人的自尊和贵贱是自上而下的递减,自下而上的递增,在递增的过程中,就会不断的出现特权,本质是下层对上层的强迫抵御,哲学家杜威在自己的著作中称,这种制度,在一个方向内,一切的动作都带有支配性,一切反应都带有顺从和尊敬的性质。阿Q的文学形象塑造,是鲁迅对这种制度之下对人思想的戕害的那种深恶痛绝,阿Q及其整个未庄的村民,无不是这种精神戕害下的产物。
在这种精神戕害之下,不断的会出现很多种性格变异,在《变态心理学》里有这样一段解释,许多患心理病的人,在过想象的生活中,发生一种觉得伟大的迷惘症,这就叫作补偿作用,追朔起来源于自卑,阿Q有很强的自卑感,而他的强烈自尊心又是源自这种强烈的自卑感,这就是刚才变态心理学说的心理补偿,源于自卑,通过变异的自尊来对内心精神世界进行补偿,这就是他精神胜利法的背后隐藏的人性变异和扭曲,是通过幻觉满足自己。
平时正常人偶尔有这种补偿心理算是正常,但我们发现阿Q的精神胜利法屡试不爽,而且还经常的变化,但根上都是这种心态,比如他自认赵太爷原来是本家,阿Q自己算算还比他儿子大三辈,他心里想,他被谁打谁就是他儿子,赵太爷打他(阿Q)的时候,阿Q一开始还想,不成话了,不成话了,儿子打老子,但突然想到赵太爷的威风 ,而现在赵太爷在心中又变成他儿子了,于是便渐渐的得意起来。
被闲汉打了,他无力还手,于是闲汉也成了他儿子了,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成样子了”,就这样心却满足了,在监狱中圆圈画不圆,心里想孙子才能画圆,自己这样老爷的身份当然画不圆,于是就释然了,你看突然阿Q又幻想出来一个孙子辈来给自己开脱,与人发生口角时,又会拿出那句经典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个什么东西?”真是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这么经典的心理自我安慰,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见?或者是非常熟悉?借祖宗来欺人,拿先代而自大,这是不是很可笑?比如我们经常在对比东西方差异,总会拿我们的祖宗某某东西来比较啊,就如阿Q那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而不去认真反思到底我们在哪里跟不上人家,如何才能超越他们,仅仅是拿先代来,拿祖先的那点家底来安慰自己的自大情绪而已。莫尔,就是那个发明乌托邦一词的莫尔,他就曾对这种心态做出了鄙夷的嘲讽。
我们看到一个具有人格分裂的阿Q,一面是看起来可笑的,一面看起来又是极为可怕的,以这种心理学角度去分析,我开始怀疑那些所谓“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人有多少具有阿Q这种可怕的精神分裂性格?我以后再慢慢的展开来分析和讨论。
文: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