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bb7f877bc672229c.jpg)
“熟知非真知”,是一种“较劲”的哲学道理。
譬如“哲学”,真的知道或懂得它吗?不过“背诵”过而已吧?即便“背过”,怕是“考”得成绩也非上成吧?
说一个差不多人人有所体会的“真知”:没有相当的“词汇量”,英语是不能“听说读写”的。记得吴军博士讲过,美国的大学毕业生至少一万的英语词汇量,研究生毕业要三、五万的英语词汇量,这才是“真知”英语了。
说“英语的事儿”,似乎辽远了,还是说说我们的母语——汉语更有说服力。倘若没有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上中下三册的扎实钻研积累,怕是读读薄本的《大学》《中庸》也“头疼”吧?没有相当的古代汉语“词汇量”,敢说自己懂古代汉语、通读古书吗?
同理,没有相当的“哲学词汇量”,怎敢说自己懂哲学、知道哲学?
由此,吴军博士讲的“词汇量决定个人的智力水平、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不难理解了。
哲学上强调:
“语言是思想的寓所。”
“语言是世界的寓所。”
“语言是思想与世界相统一的寓所。”
“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水库。”
“语言是交往实践的中介。”
“语言是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这是将语言的地位、价值、作用往穷尽上讲透了。
如果没有听说过“哲学”讲这样的话,怎么能说自己“知道”“懂得”哲学呢?
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英语学习上“词汇量不过关”,但却没有深刻地反思并进而抽象出:“语言决定个人的一切”,那么,何以说自己“吃一堑长一智”的“聪明”呢?
词汇量,从哪里来?积累而来是“定律”,“泡在书里”是一般操作原理和办法。当然,敢于从一部“英语词典”或“哲学词典”上“泡进去”并“游上来”,那绝对是英雄作为与英雄业绩,问题是谁有这样一个“敢于”呢?
“我”从燕园走出来十六年了,自己的“哲学词汇量”怎样呢?批评自己地说,“词汇量”这个“入口”于燕园读哲学时,导师是没有“指示”的,原因可能是“猫教老虎”吧,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觉悟程度低”——不是没有觉悟。“泡在哲学中”是做到了,少说一年精读三本哲学著作,至今也是50本了,即是说,“我”是以书的册数计算“哲学词汇量”的,一般的哲学著作读起来“和读小说”差不多,但黑格尔-马克思原著还有巨大差距,这验证自己“纯正哲学词汇量”是大为不够的,唯有“独上高楼”并“衣带渐宽终不悔”了。
哲学说,词汇量决定个人的“高远气度,高明识度,高雅风度”。故而,“我”不能不“奋不顾身”地继续向前进、向高处攀登。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48647/ffff4dba31ea1e1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