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个很特别的概念:结构化拖延法(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比较有意思,分享给大家。
研究拖延症的心理学家们估计80%-95%的大学生会拖延,其中的一半是日常性的拖延者;介于15%到20%的成人也是习惯性拖延者。
拖延会让人非常焦虑,重度拖延者还经常搞砸工作和家庭,很多人恨透了自己拖拖拉拉的性格。
拖延是不是一无是处呢?
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哲学教授约翰·佩里告诉我们:拖拉一点也无妨。
生活中,拖拉的人并不是啥也不做,只是实在不想做那些重要、困难的事。为了安慰自己,会做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让自己不闲着,比如上网买个日用品,收拾整理下衣柜,就是不想去学习。让这些小事占据自己的时间、空间,就可以光明正大、心安理得的不做困难事啦。
“结构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人性这种自我欺骗的心理,让拖沓成性的人动起来,从而变成一个“伪高效”人士。
因为不想干某事A,而逼着干了某事B,这便是“结构化拖延法”的核心所在。
如果待办清单里只有1件事可做,拖延症患者往往不会爽爽快快干完它,而是拖着不做。
怎么办?给自己再加一个更困难、更重要的事。于是,可能会为了逃避那个更困难的事,而去做相对容易、但也很重要的事。
运用结构化拖延法,可简单分为三步:
打造结构化清单
把当前要做的事统统列出来,根据紧急、重要程度安排优先级,把看起来最紧急、最重要的事排在第一行。
避开最不想做的事
跳过第一项,直接从第二项开始做,别碰那个你最不想做的事,扔哪里别管。
假装高效的动起来
一直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最后一项,硬着头皮把它做了。当然,你也可以拖下去。
表面上看,我们好像没有完成最难最重要的那个事,拖的很厉害。但借助这种结构化的排列方法,实际上做了很多事。拖延人士也变成了高效人士,至少是个“伪高效”人士,但比拖着啥也不干简直好太多。
那问题来了:清单第一位的事怎么办?
永远不做,好像也是个问题。把什么样的事情列在任务列表的最上面?
佩里教授告诉我们一个小技巧:理想的任务应该有两个特性,首先,它们好像有最后期限(但实际没有);其次,它们好像特别重要(其实不是)。既表面上看非常紧急、非常重要的事,但你不做,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里这样的事情很多。比如你想考注册会计师,但又不想学习,怎么办?考注册会计师无非是为了挣钱,那去炒股吧,说不定也能挣钱。但是啥不会啊,学学格雷厄姆所著的《证券分析》吧,不过那厚厚一本晦涩难懂的书看都不想看,我还是学会计师现实点。
呃,问题解决了,做个“伪高效”人士好像也不错。
关注公众号『行者三律』,我在时间掘金的道路上等你。
人世匆匆,皆为行者;律心、律言、律行!
你有多自律,便有多快乐!
人生奋斗路,从律行开始!
你可能错过的精彩:
0160秒搞定拖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