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培养学习的兴趣,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当时听起来感觉这话多么的空洞乏味,好像是任谁都懂得的道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经年后,才知道兴趣爱好无时不左右着你的生活。人为什么最好应该有一个爱好?最近我看到一个解释,说爱好最大的用处,是可以通过它培养自制力。比如,你爱上了写作。为此浪费了很多时间甚至金钱。但是写作会成为对你的约束,你要读书万卷行路万里,要观察要练笔要专注,要在写作圈子里经风雨见世面又心无旁骛镇定自若。所以,当写作成为你的爱好,你会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你成了一个有自制力的人。这会实质性地影响你的其他方面,帮你重塑自我。
这个观点有意思,它也能帮我们判断一下,什么才是一项真爱好。比如有人说,我的爱好是电影和音乐。如果你没事只是刷个片子,听听歌曲,这不是爱好,这是消遣。爱好,它不是你生命之外的东西,而是你费了多少力气把它变成你生命之内的东西。爱好,不是这个东西给你带来了多少次愉悦,而是你为它投入了多少自我约束。
爱好的养成却有点无心插柳的意思。记得一个民间故事,说有这么个财主几个儿子都好吃懒做。财主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床前,说你们都这么不争气,所以我把一大笔财宝就埋在咱们家地里,你们自己去找吧,找到之后,你们这辈子就不愁了。老爷子一咽气,这几个儿子扛上锄头就去地里了,上天入地地翻了个遍,也没找到什么财宝。但是地已经翻完了,闲着也是闲着,干脆种上粮食吧。结果秋天是一场大丰收。这儿子才明白,老爹说的财宝原来就是这个。这个故事听起来很俗,但它其实在隐喻一个有效的行动是怎么完成的。你先是盯住一个未必正确的目标行动起来,过程中你会有意料之外的副产品,这个副产品会纠正你原来的目标。你看,圆满完成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其实不是什么坚持初心,而是关注那些行动的副产品。行动起来是根本。
有专家说世界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那一个人的两大问题是什么呢?用英文说,是belonging和becoming。Belonging的意思是归属感。Becoming的意思是持续成长。你看,复杂的人生问题,这么一捋,倒也非常清晰。人们一旦衣食无忧,无非就是要搞定这两件事。第一,想清楚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到底是谁?属于什么群体?这是安全感的来源。第二是想清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怎么努力才能达到。这是成就感的来源。
不过搞好世界的这两个关键词,和平和发展,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有和平就有发展,有发展也就有和平。但是搞好人生就复杂多了。因为归属感强的人,持续成长的动力就不足。持续成长的人,归属感就不足。看来搞好人生,比搞好世界难。法国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神秘岛》有句话是:“我无需希望便能行动,无需胜利便能坚持。”据说,这是一个叫纪尧姆·奥良日的法国诗人的座右铭。这个境界一看就让人震撼,一个人居然完全不靠外界的反馈,就能自主行动,而且方向还不迷失,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境界。
不过我们都是普通人,为什么我们很难做到自律?很多时候我们不去做一件事,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很难按照想法执行下去。比如想要晚上不再熬夜玩手机,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上床睡觉前把手机留在其他房间,但我们做不到。所以如果只是知道怎么做,但不去努力实行,也没有效果。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早起时精神饱满,制定了满满的一日计划。但还不到中午,就会发现按照计划做事几乎不可能。这是因为你的体力、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消耗,而一旦感到疲劳,想要按照计划实施就会变得有心无心。
很多人习惯性为自己找借口。其中,“今天很特别”,可能是最常见的借口。比如,今天是节假日,就不去跑步了;今天加班太晚了,吃点夜宵放松一下吧⋯⋯看似这些都是小事,但会让你的计划前功尽弃、无法坚持,你会把失败都归因于外部的打扰,自律能力就降低了。
很多人无法将好习惯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败给了“见好就收”。比如一个人想要健身,当他的体重从超标变成正常时,就觉得自己已经达到目标。但其实与减肥相比,保持健康身材,需要一个更持久的过程。如果减肥成功就不再锻炼,那这个好习惯也会渐渐消失。
想要获得自律,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一件事变成习惯,让大脑不用思考自动去做。比如,你早上有喝咖啡的习惯,那么触发你想喝咖啡的“线索”就是“早上起床后不太精神”,“行为”是“喝咖啡”,“奖赏”是“喝完感觉精神饱满”,仔细想想,所有的习惯都含有这线索、行为、奖赏三要素。
想要养成好习惯,可以主动寻找触发它的线索:固定的时间, 固定的地点, 情绪状态。比如,你想养成坐车上读书的习惯,那么你就有了“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感到无聊是“情绪状态”⋯⋯只要坚持几天,之后一看到这些线索,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电子书来读,这样习惯也就养成了。
要说自律最大的敌人,很多人都会说是拖延症。“拖延症”通常是因为对自己期望过高,因此才会制定超出常理的目标、接下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战胜拖延症的第一步,是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不要制定过于苛刻的时间表。当时间表被精确到以半个小时为单位时,任何一次发呆、闲聊或者其他琐碎,都有可能导致某个任务的执行被彻底打乱,这就给了自己自暴自弃的借口。
前些时曰读到过一种“五分钟战拖法”,对于一般拖延症非常有效——把一个大任务,划分成若干个五分钟,然后先安排好第一个五分钟做最简单的事情。用这样的方式,来管理自己对任务的执行力,我准备试试。
近两年我有了自律而后快的切身感受。比如早起,每天6点起床是自律的一种体现;在简书坚持日更也是自律的一种体现,副产品就是提高了自己的自制力,当然我是想着把阅读和写作注入到我的生命中去变成习惯、变成生活的欢喜。
其实,真正的自律就是获得自由。有自制力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更有掌控力,清楚自己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想干什么,这样的人才会感到自己更自由。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