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杨露禅、杨澄甫太极拳论
杨氏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先生没有流传下拳论,只留下一句:收身中定,往开里打。
收身,身体三心归聚、真气鼓荡而自然形成的能量蓄发状态也。
中定,以心为轴,以心行气,上下一气贯通也。
往开里打:以心为轴将能量往外扩张。与敌身近则打,与敌身远则推。
太极拳以阴阳转换打人,所以不必有外形动作,站住就行。站住时要中定,周身一体,上下内外一气,体内要有上下相随的能量传簇,下行和三心归聚的能量用于引进落空,上行和真气鼓荡的能量用于打人,化打合一。身体就是一个能量导体,所以不偏不倚地站住是为了中定的能量转换。
离我远的,无法形成有效的沾连粘随,所以将人推开就行。
与我贴身的,则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
杨露禅先生的打法是与其个性有关的,不讲究凶狠毒辣,讲究和谐。离我远的,伤不了我,我也犯不上伤人;离我近的,对我形成威胁,我也不能客气。
以上二句话只是杨露禅先生的在传徒时的思想,我们无法得知当时杨露禅先生说此话的环境和语境,不知道杨露禅先生想表明的重点是什么,所以我们明白其意就行,大家不必要过分解读出过多的意思。我们只需要理解收身中定的实质就行:
收身中定,寥寥四字,包含了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拳使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就是用心神抽合带动四肢生成压缩旋转以蓄发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对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高度概括。
收身,即外形动作;中定,即内里的以心行气。中定是内里的以心行气蓄发能量,收身是外形动作的压缩旋转蓄发能量。收身中定就是内外合一的周身整体蓄发能量。
中定是以心行气生成的一气之起落(循环起落)的内在动力,收身是中定的结果。
收身,即裹。双足裹膝,膝裹胯,胯裹腰,腰裹丹田,双臂裹肋,双肩裹头,双手裹心,拳由心发。
中定,即抱。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时,心气下行至会阴向丹田翻转,抱住两肾,肾抱肝脾,肝脾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气,气抱力。此为内五行发力。
外裹内抱,就是周身一体---------到了这个程度,谁人能奈何!
收身中定,就是一个能量蓄发的技击状态。
大家比较一下陈式太极拳的弓马步大开大合与杨氏太极拳的外裹内抱的收身中定,不但外形动作泾渭分明,内里的能量传簇的“整”也一目了然,收身中定完全彻底地实现了周身一体,定义了太极拳的标准!收身中定的周身一体已经做到了极致,再也没有发展的空间了!
收身中定的外形,大家可以从目前比较流行的薛巅先生的照片中看到。头部由于玉枕压缩的虚灵顶劲导致上仰,为虎豹头;背部被河车运行拉成后凸的弓状,为虎背;身子左右相扭为龙身;腰腹折叠为熊腰;两腿两膝相夹为鸡腿;两臂夹肋两手抱心,为鹰捉手。身体的这个外形,就是周身合一,时刻在用周身整体压缩旋转蓄积能量,随时发出,不着于形。
杨氏太极拳后人的拳论较多,就简单介绍一下。杨氏太极拳后人生活年代与现代不远,其话语与现代普通话接近,大家都能看懂,我也就不多介绍了,只挑关键的介绍。
杨澄甫先生拳论
(原文)一、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然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介绍)“终思无益,不如学也”,太极功夫是习练出来的,不是研究、思考出来的,所以大家只要在理解了太极拳原理后一劳本神地习练就行,功夫到了,自然前辈大师所说的东西就出来了。
根据论中所言,“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如此这样习练就能够习练出太极功夫--------可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是如此习练的,却无人能够习练出太极功夫!
所以,习练太极拳,还得先明其理,再顺理求真。否则,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只以用意不用力,气沉丹田,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要求,是无法习练出太极功夫的!
(原文)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之势。
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介绍)“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之势。”,这段话中,杨澄浦先生明确地说明了能量虚实之间的阴阳转换,以前的拳论中只有虚实,没有转换。杨氏太极拳明确了单重的虚实阴阳转换,只此简单的将虚实转换变为阴阳转换,则太极拳成矣!
“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强劲即肌肉紧张发力,如果不用肌肉紧张发力,那么就只能周身整体压缩旋转。
(原文)二、太极拳术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力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一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淤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太极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劲,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矣。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有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
(介绍)分虚实一节,明确说明了: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这还只是从外形动作来说的,从内里的能量传簇来说,双重的虚实不分还导致了阴阳转换不灵、对拉拔长不通、五行传簇受阻等弊端。
用意不用力一节,意为体意而非大脑意识,大脑意识做不得想哪哪就动。意生于心,心动则意随,意随则气至,气至则力发,内三合也。心动则意随,即以心行气到达什么地方,则什么地方就形成意,就生成压缩旋转,就动,就生成气。
上下相随一节,上下相随实乃能量传簇,是完整一气,而不是指外形动作本身。当然外形动作也需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一节,开,虚也;合,实也。开合就是虚实,虚以吸纳能量并且自身蓄力,实以吐出能量的发力。具体来说,开合就是指身体中具体某一部位的虚实阴阳的转换。
相连不断一节,太极拳循环无穷的劲力即来源于虚实的阴阳转换,连绵不绝的阴阳转换。此又为杨氏太极拳首次提出太极拳连绵不绝的能量传簇,连绵不绝的能量传簇是出自于阴阳转换的,所以,阴阳转换而生成连绵不绝的劲力,是始于杨氏太极拳的。而陈式太极拳还无法达到这个程度,陈式太极拳发完力则力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此为肌肉紧张发力之弊端之一。
动中有静一节,说的也是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之一。太极拳以心行气与呼吸合一,极少消耗体力,故有四两拨千斤之说,自身四两劲就能够发出千斤劲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