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在看一部电视剧,不是大热的《猎场》而是于今年1月1日在江苏卫视、北京卫视首播的《最后一张签证》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变的电视剧。
维也纳街角一景这部电视剧让我去了解了一个人:何凤山,电视剧中鲁怀山的原型人物。
何凤山,1901年9月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6年毕业于长沙雅礼大学。
后考取政府公费留学德国慕尼黑大学深造,1932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赴美国学习国际法。
1935年何凤山正式进入外交界,任国民政府驻土耳其公使贺耀组任二等秘书。
赴任前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书写了对联一幅相赠:行无不可对天之事;思必有益于世乃言。
何凤山用这句对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其悬挂于客厅。
贰
1938年,年仅37岁的何凤山被外交部任命为驻维也纳领事馆总领事,不过此时的维也纳已经不是音乐之都了,而是充满了纳粹的恐怖气息。
奥地利是欧洲第三大犹太人聚居地,而他们中的90%居住在维也纳。
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在奥的犹太人处于随时被消灭的危险境地。
“街头每天都在上演着残杀的悲剧。甚至一些在奥地利有着很高社会地位的犹太人,也难以逃脱被迫害的命运。”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到。
要离开这个人间地狱,就得有出国的签证,但是当时的主要大国、强国面对犹太人的求助都是避而远之,害怕得罪纳粹,得罪希特勒。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在当时的犹太人中并不管用,有再多钱也买不到一张出国的签证。
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何凤山不愿看到死亡在自己面前发生,在没有获得上级和国内的准许情况下,他开始给犹太人发放前往上海的签证。
在中国领事馆可以办到签证的消息,在犹太人中迅速传开,每天从早到晚排着长龙来到中国领事馆门前排队办理签证,与其强国领事馆的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对比。
叁
对于这些犹太人来说,一张签证就是登上“诺亚方舟”的救世船票,他们拿到中国签证可以去上海再转道去美国、澳大利亚或者巴勒斯坦地区。
最多的时候,当时上海有三万犹太人。
不过,随着凭借中国签证离开奥地利的犹太人越来越多,德国政府开始注意到何凤山的行为。
何凤山他们不断给何凤山施压,纳粹以中国总领事馆的房子是犹太人的财产为借口,没收了房子。
没有办公场所,何凤山就自己掏腰包,把领事馆搬到了另一处很小的房子里,坚持发放签证。
当时国民政府与纳粹德国关系良好,购买了大量德国武器还聘请了许多军事顾问;德国也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矿产物质,可谓是双赢局面。
国内得知何凤山的行为后,立刻要求他停止向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他并没有理会。
直到1940年5月他被调离维也纳,才停止了这项工作。
肆
1993年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
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倾家荡产保护12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事迹。
不过却没人知道中国外交官何凤山,因为他从不提起这些往事。
1997年9月28日,何凤山在美去世,享年97岁。
他的女儿在媒体刊发讣告时,提到父亲曾给犹太人发放签证的事,这引起了美国犹太裔历史学家的注意,在他们和媒体的帮助下越来越多幸存者证实了这段历史。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正义人士”称号。
以后历次举办关于二战时期拯救犹太人的展览中,总会看到一张中国人的面孔,他叫何凤山。
下方点个喜欢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