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文学类书籍不多。从小我就认为文学书太高大上了,我连语文课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揣摩不出来的人,怎么可能读的懂那些中外作家写的名著。
学校还会给出一个学生必读的经典书目,里面大多是一些一看就令人生畏的字眼:《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呐喊》……这些大部头的书,令人敬而远之,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没有读过。
这种畏难心理也扩散到我对几乎一切文学类的作品都不大感兴趣。反而是一些非虚构类作品,因为工作和职场的需要,而开始大量的阅读。渐渐地,阅读成了一种习惯,也提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那些大部头的书籍也就不怎么畏难。但文学类领域,一直是个禁区。
我以前一直费解,为什么有人能够把一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字的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没错,就是网络小说)。后来我懂了,小说这类体裁,就是讲究一个故事性,只要能够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哪怕文笔稍微差一些,也是不打紧的。我猜想,那些三天两头更新的网络小说应该属于这类,追更的人估计也是不怎么追求作者的文笔了,都在关心小说的剧情会怎么发展,自己心爱的主人公将会是生是死。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aaad278b3814fbb7.png)
后来我看了《三体》。我完全不记得这本书的文笔如何,脑子里只有那些故事、那些情节、那些出人意料的反转。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故事。
《三体》作者刘慈欣以一人之力把中国科幻小说提升至世界级水平。我以为他好歹也应该是一位文学大牛了。可想不到,他平时的生活极为普通。
刘慈欣从小就喜欢科幻,刘慈欣最早看的是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后来,他还看到了苏联的科幻,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和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还有乔治•奥威尔、托尔斯泰的小说等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8cb92bc28b752a02.png)
1985年,刘慈欣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分配到娘子关电厂工作。在“现实”与“科幻”之间,他画出了一条清晰的分割线。“我们的社会不喜欢科幻迷这样的人,如果你喜欢科幻,就显得你这个人很幼稚。特别像我所在的这种工业部门,领导可以容忍你在工作中出错,但幼稚却是不可容忍的。如果你都40多岁了还喜欢科幻,而且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其中,就会给人很不好的印象,他们会觉得你和别人格格不入,你不是一个正常人。”
刘慈欣一直在“半地下”状态从事科幻写作。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如果加班,那么晚上就写不成。可以说,刘慈欣并没有什么大块的写作时间,除了工作,他还要买菜做饭、接送女儿,每天考虑“工作、养家、生活”之类的琐事,在生活的2/3的时间里,他看起来和周围的人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从1999年至今,出版了400多万字的作品。
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水利工程师,靠着对科幻的喜欢,阅读了大量科幻书籍,硬是写出了《三体》这部巨作。他的脑洞确实大。
我们往往以为写小说,必须要生活经历丰富才行,没有丰富的体验和感悟,怎么可能写出那些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文字呢?但事实是,没有人会真的经历过小说中的那些生活。不是有句话嘛,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部分怎么来?就是靠大量阅读,开脑洞得来。
70后新锐作家徐则臣这样谈写作:我们经常一提到写作就会谈“深入生活”,但是在我看来,“深入生活”本身,并不能让一个作家写得更好。很多作家没有所谓的生活,比如博尔赫斯,他一辈子在图书馆里待着,刚过五十岁,眼睛就瞎了,但这并不妨碍他笔下的生活特别丰富。生活本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作家能写到什么程度,因为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为什么我们拥有那么多生活,依然成不了好作家。生活本身这个东西的确重要,但对于写作来讲,并非最重要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c527762f1c8e42a8.png)
中国作家最缺的就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们过于强调“深入生活”,把生活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我们缺少的恰恰是把生活转化成艺术的这个能力。海明威说过,写小说,水面上露出的只是八分之一,八分之七在底下。对于一个小说来讲,海明威有的八分之八我们全有,但我们少的是把那八分之一托出水面的能力,我们的八分之八全在水下。
从这个角度上看,小说家们就是一群脑洞家,他们用自己那点不起眼的人生经历,在博览群书之后,于自己脑中发酵、发散,甚至开启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