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73137/907ffc83c940e8d9.jpg)
文/追风筝的哈桑
1
不知为何,最近迷上了王小波。
尚未接触他的文字之前,我并不了解这个早早就离开这个世界的家伙,竟会有着那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灵魂。
如果说王小波是那个年代中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也许很多人未必会认可,但要是说他是一个最为有趣的作家,估计凡是读过他文字的人都会忍不住点头称道。
你可以勾引一个小寡妇,但是却很容易被人误会为思想有问题,甚至龌龊下流。
你可以睡“有颜色的大学生”,但是未必就能以“实现伟大友谊”的借口让她心悦诚服地脱掉自己全部的衣服。
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虽然也有着某种宏大叙事的味道,但更多的却是无数次来自生活本身的戏谑和略带几分黑色的幽默。
读完《黄金时代》之后,我脑子里很奇怪的奔出一句话,“我靠,这不就是写了和他好过的几个女人吗!”,紧接着我又忍不住补了一句“哎,就怕流氓有文化!”
2
有文化的流氓见多了,但是大多数戾气太重,比如李敖,老爷子都几十岁的人了,依旧底气十足,嘴下不饶人,直到最近去世,引得一帮人唏嘘不已。
鲁迅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流氓”了,但是他又太严肃,好像有人板着脸,一字一句的告诉你这个国家和民族到底需要一些什么样的人。
鲁迅的刀,是一把几十米的大砍刀,犀利无比,让人生畏。
但既有才华,还有趣的也就只有王小波了,又或者说他书里的男主角,王二。
王二是一个不服气的人,谁要打他,他保定会回敬他裆下一脚,让他以后都不能勃起。
领导让王二交代自己和陈清扬的“罪过”,他一字一句写,把自己和陈上床的种种细节都写出来,竟然看得一帮人心潮澎湃,还说那是写的最好的交代材料了。
从小大的,从黄金时代到似水流年,从三十而立到革命时期的爱情,王二不服,王小波似乎也从来没有服过。
不服,是一种境界,却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黄金时代》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很是喜欢: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的确,我想,即使非要锤像王小波这样的人,锤子也得打造的很硬很硬很硬。
3
有时候,我总是有一种感觉,那便是90后这一代人真的过得很憋屈。
高中的时候,压抑着最简单的性冲动,甚至都不能摸女孩子的手,只能在一摞又一摞的复习资料之中奋战,父母还得时不时的给你前所未有的压力:考大学呀!
再后来上了大学,但是发现大学也同样的无聊,总感觉做什么都不自在,学校好点还行,学校不好,就得担心未来的就业,未来的工作,同时还得面临着父母一双双充满期望的老眼。
后来的后来,就是一系列“该有的”东西了,车子,房子,仿佛这辈子就没有其它的趣味了。
这样想想,真是越想越悲哀。
而且更悲哀的是,明知道这样的生活无趣,却还要一直这般过下去,如同一个紧箍咒,带着几分宿命的味道。
之前看过一个调查,现在的90后,绝大多数人都是处于一个“经常熬夜,间歇性踌躇满志,时而又特别丧的状态之中”,很可惜,那些畅销书里的鸡汤似乎也救不了我们。
但是对于打小就无比坚强的我们,这点苦都不算啥,只是唯一折磨人的就是还没有性生活,这就有点难以忍受了。
都是血气方刚的大小伙子,都是含苞待放的二八姑娘,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来说,正是坏一坏的好时候呀!
读了这么多年书,身边还真没发现几个有趣的人,大多数人都是呆若木鸡,不过这也不能怪我们,谁让环境就是如此呢。
这里我必须强调一下,有趣可不等于油腻!
不是满口黄段子,不尊重女生,随地大小便等等,有趣如王小波那样,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质感,而这是建立在深厚的学识和修养之上的。
很多人都劝人们活的善良一点,好像是受了高晓松那句很厉害的鸡汤影响了,我记得原话是:愿你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话是不错,但我还是觉得人应该先有趣,然后才能善良。
善良是一生的事业,而有趣才是不变的底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5673137/f32b3bab3a5fa85a.jpg)
90后这一代也许是牺牲的一代,各种各样的竞争空前的激烈,生活的压力又很大,自己尚未成家,父母就已老去,总是一边始料不及,一边咬牙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没点意思,那就真的太悲凉了。
王小波说,年轻的时候,多读几本书,多睡几个女人,这是最好的事情了。
现在想想,此言不假,女人也应该多睡几个男人,不然岂不是太亏了,这都什么年代了,封建思想就没有必要了,当然相爱还是一个基本的前提,不然那就是真的耍流氓了。
似水流年,学着去有趣。
有趣也许是我们面对人生困境的制胜法宝了,或许真的就像王小波所言,只要你还能笑得出来,生活就远没到最糟糕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