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遇见人生 (yujianrsh)
多数家长来说,如果眼睛只盯着这次考试成绩,那你就输了。
考试最大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所以,家长更应该通过孩子成绩,和孩子一起反思前一阶段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知识掌握情况,一起查找找到学习上的不足。
为此,果冻给大家总结了以下几点,孩子必备的良好习惯,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
1. 自觉做好新课预习的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取得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学习同样如此。
那么什么是预习?为什么要预习?
预习是在新课学习之前,对所学内容的预览。
也是一种孩子自学的习惯,同时通过预习时的初始阅读,既可以让孩子提前了解要学内容,熟悉书本,又可以培养孩子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基本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的能力
最主要的孩子可以将预习中不懂得知识点,罗列出来,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内重点解决,这样上课目的更明确。可以使孩子获得心理优越,课堂自信。
2. 培养孩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为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观察客观事物,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观察,慢慢养成观察意识,领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
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要善于提出问题,要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积极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3. 课堂上专心听讲,做好笔记的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常常可以在教室外看到这样一个场景:
课堂中,老师在台上讲着课,台下:
一些孩子要么摊着课本听,要么头也不抬只顾抄记;
还有一些孩子大部分时间看着老师或黑板,只在重难点记录关键词句。
最后一类孩子,就是我们口中的尖子生,他们懂得怎样做到最高效学习,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的精髓。
在课堂上孩子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听,边认真听边积极思考。将自己不懂得,重要的内容记下来。
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的内容,也还是要认真听,要把教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分析比对。
而择重点笔记,不仅可以让孩子缓解孩子一直端坐听课的疲倦,还可以抓住重点。
4. 及时解决疑难问题的习惯
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
一位老教师说过:
问题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而只会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
很多知识的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
一些孩子觉得问老师比较麻烦,就选择先放一下,想着老师下次上课会讲解,可是往往下节课老师不会讲解,自己又忘记了这个知识点不会;
另一些孩子明白遇到问题要尽早解决,会及时询问老师家长,或者问同学、自行查找答案,直到理解为止。
今天的知识将成为明天的基础。
如果孩子不及时理解问题,不但会影响当下的学习,还将影响后续知识的衔接。
作为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学问、学问,就是边学习边提问,不要不懂装懂,
往往能够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具有很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孩子。
5.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习惯
《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对孩子而言,很多问题给老师说,给家长讲,往往不及同龄孩子之间沟通。
因此,同学之间的学习和思想上交流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看到成绩好的孩子总是一起玩耍,而成绩差的孩子总是一起打闹的原因。
不论你的孩子成绩好坏,都要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要向同学请教沟通,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做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多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6. 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的重要过程。
通常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书面的,要求孩子认真书写;另一种是口头的,以阅读、背诵、思考或者实践操作为主。
孩子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往往需要家长陪同。之后渐渐就是自己在完成作业。
而做作业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独立作业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样的作业有些孩子很快就完成了,有些孩子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等”,会做的马马虎虎,不会做的就不动笔,或者简单的会而不对,复杂的对而不全。
因此,家长要通过与孩子沟通、定制学习计划等方式,引导孩子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解题的思路。
7. 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
每次考试后,我们都可以听见孩子说,
哎,这道题我本来是会做的,但就是没有看清楚题目。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日常做题时就是不仔细审题。
不懂得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题目内容,对题目给出的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不仔细研读、不认真思考引起的。
作为家长,在孩子日常解题时,一定要引导孩子,多读几遍题目,要认真推敲题意,反复琢磨,准确把握出题者的意图。然后根据所学知识点举一反三的去解答。
8. 做完习题后认真反思的习惯
对孩子来说,每节课结束后,都是要做习题。
有些孩子会在做完习题后,对习题分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会深入反思:
错解根源是什么?
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克服常犯错误?
另一些孩子从来不进行反思,这其实也是引起孩子成绩高低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成绩的反差,往往在一些小细节上,因此做完习题后,引导孩子多从上面的几个层次去反思一下。进步会更快。
9. 总结复习归纳的习惯
所谓:“温故而知新”!
就是要孩子在课后要及时做好复习总结归纳。
人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复习必须及时,否则超过了人的记忆极限点再去复习,将要多花几倍的时间,效果也不好。
于孩子而言,每天学习知识不能学过即过,要经常复习、运用才能真正吸收和内化。最好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总的复习一下。
10. 经常整理错题的习惯
很多优等生都有自己的错题集,可见,会整理错题是孩子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其实不单单是整理做错的题目,错题集还可以将平时的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记下来,经常看看,看会了、记住了就划掉。
对一些计算错误或者粗心做错的题目就没有必要记录了。
实际操作中,往往只对特别有价值的问题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归纳总结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