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今天,小澡哥继续阅读杨国荣教授《成己与成物》的导论部分。本次读书笔记的主题继续讨论“成己”与“成物”的关系。小澡哥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以成己与成物为作用的对象,规范一方面与目的性规定相联系,从而隐含价值之维,另一方面又基于实然与必然,从而有其本体论的根据。
2. 对当然、必然、实然的认识,不仅构成了不同知识系统的具体内容,而且通过实践过程中的理性反思、德性自证而转识成智,取得智慧的形态。
3. 内含当然、必然、实然的知识与智慧进一步与人的价值取向、实践需要相融合,转换为或渗入于不同的规范系统,并从不同的层面引导成己与成物的过程。
4. 在宽泛的意义上,规范可以理解为规定与评价人的活动(doing)及存在(being)形态的普遍准则。存在形态涉及成就什么,规范在此具有导向的意义;活动或行动则首先指广义的实践过程,在引申的意义上,它也兼及意识活动(如认知、思维过程,等等)。
5. 在行动之前和行动之中,规范主要通过引导或约束行动来对其加以调节;在行动发生之后,规范则更多地构成了评价这种行动的准则。规范的以上作用往往通过个体的理解、认同、接受、选择而实现,而个体的意识活动本身又受到规范的多方面制约。
6. 作为知识与智慧的内化形态,人性能力为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提供了内在依据。相对于此,与知识以及智慧的外化相一致,规范系统更多地表现为成绩与成物的外在条件。
7. 规范系统离开了人性能力,往往容易导致抽象化、形式化,从而失去现实的生命力;人性能力无规范系统的范导,则难以避免任意性、偶然性,并可能由此失去自觉的品格。【相辅相成还是辩证统一?】
8. 在人性能力与规范系统的互动中,成己与成物的过程逐渐趋于创造性、个体性、现实性与程序性、普遍性、自觉性等统一,这种统一,同时也为意义世界的生成提供了具体的担保。
9. 从观念的形态看,意义世界首先展示了存在的可理解性。以成己与成物过程的历史展开为背景,物之呈现与意之所向交互作用,世界则由此进入观念的领域并取得观念的形式。
10. 常识以对世界的感知、理解、认同等为内容,它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对事物的有序安顿,扬弃世界对于人的异己性,从而使生活实践的常规形式成为可能。
11. 以实验及数学方法等为手段,科学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于单纯的现象直现,而更多地呈现实证性与理论化的特点,科学所呈现的世界秩序也有别于日常经验中的常规性或非反常性。
12. 科学的世界图景在总体上指向的是经验领域的对象,与之具有不同侧重的是形上视域中的世界图景。较之科学以实证与经验的方式把握世界,形上的视域更多地与思辨的进路相联系。不过,在将世界理解为一种有序的系统这一点上,二者似乎又有相通之处。
13. 意义的观念形态或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既表现为被认知或被理解的存在,也通过评价而被赋予价值的内涵。
14. 事实上,世界被人理解为什么,从另一角度看也就是:在人看来,世界“是什么”。当然,这种确认,同时又以实在为其依据。
15. 与“是什么”相联系的是“意味着什么”,后者进一步将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引向价值之域。从伦理、政治、审美到宗教之域,意义世界多方面地渗入了价值的内涵。
16. 与价值意识的作用相联系,意义世界的生成既以对象的意义呈现为内容,又涉及主体的意义赋予:对象呈现为某种意义,与主体赋予对象以相关意义,本身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