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正后,诸葛亮地位下降了?

作者: 平凡的爱好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7:31 被阅读33次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人文思想上很狂躁的时代。其鲜明的表现是:很多人习惯于反传统,反常规,并且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他们忽然看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不同寻常的信息时,会不加思考,不加分辨的取信,并到处宣说,以展现他们是新人,他们有新的观点,新的思维,他们有批驳传统认知的本领。

    就三国文化和三国故事、三国人物而言,自古以来,以刘备,诸葛亮,关羽为代表的蜀汉英雄人物一向都是神明般的存在。而今,他们或者说是人们对三国的传统认知,一再受到许多形形色色的新解的冲击和挑战。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诸葛亮、关羽尤其处在风口浪尖,受着一遍又一遍的“舆论”鞭挞。

    这种情形已经滥觞,甚嚣尘上,方兴未艾矣。很多人乐此不彼。好像反了刘备和诸葛亮,他们就比别人高明了一样。

    我不反对挑战,我反对的是不冷静的、情绪化的逆反;反对的是主观臆断,断章取义,穿凿附会,捏造杜撰,歪解史料;我反对阴谋论式的宫斗思维;反对刻意的标新立异和严重带有倾向性的褒贬人物。

    有这样一种观点流传很久了,至今,我还能在许多地方碰到。现在,我准备据理反驳,以正视听。

    不知何时开始,就有人开始挑战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了。我们都知道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是很好的,相遇之初,即有“鱼水”之喻;后则有“股肱”之实,“托孤”之事。

    然而,近十几年来,有些人不仅挑战了“托孤”佳话,用宫斗思维乱扯什么“托孤是试探”、“托孤的时候,诸葛亮脖子上架着钢刀”、“赵云是刘备安置监督诸葛亮的人”、“刘备把军权托给了李严,而不是诸葛亮”等;而且,这些人更否定了刘备对诸葛亮信任。

    其代表性观点是:遇到法正后,诸葛亮在刘备心中地位下降了,刘备更信任法正,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比不上曹操之于郭嘉。

    抛出这种观点的人各有其目的和原因,有些人是企图以此来证明诸葛亮作用不大,以利其贬低诸葛亮的能力。

    我们不管他什么原因和目的,重点看他们的论据。他们的论据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1,刘备得到法正,尤其是他打下益州以后,以法正为谋主,汉中大战,刘备带了法正,而没有带诸葛亮。

    2,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3,法正为蜀郡太守时,睚眦必报,有失政德。有人建议诸葛亮把这种情况向刘备反映一下,并依法处理法正。结果诸葛亮没有这样做,反而表示应该法外开恩。这一点可以证明诸葛亮忌惮法正,是诸葛亮地位下降的表现。

    我则认为这三个论据都不足以论证其所谓诸葛亮地位下降的论点。

    这三种论据都见于《三国志 法正传》第一种论据的原话是:“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通过这个记载,我们能够看出刘备确实非常倚重法正,把法正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他干着地位很高,权力很大的职位。但是,未看出哪一点高于了诸葛亮。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比较一番了。当时的诸葛亮是什么情况呢?

    《诸葛亮传》: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先主传》: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股肱是什么?是手臂,亦即身体的一部分。股肱大臣,即指极其重要的、极其亲近的、可视为与君一体的重臣。

    谋主是什么呢?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就言辞本义便可见轻重了,哪里还需要下笔千言,穿凿附会,去作洋洋洒洒的无用论证呢?

    至于,他们说刘备听了法正的建议去夺取汉中,并带上法正去了汉中,而没有带诸葛亮。这就有些贵人多忘事和小人挑事的味道了。打汉中,是诸葛亮未出茅庐的时候,就给刘备制定好的总路线,怎么能以为刘备打汉中单单是听了法正的意见呢?

    带去前线或留在后方,只是具体分工不同,与信任或不信任;地位高低都没有多大关系。况且,如果你不信任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好权力很大,朋友很多,威望很高,你敢把他留在后方吗?恐怕没有人敢如此托大,对于不能信任或不那么信任的人,领导是一定要攥在手心里,放在视线内的(注意:我说了,是指这个人地位,权力都很高的情况下。如果这个人威胁不大,则另当别论)

    另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这条记载,就是诸葛亮有“署左将军府事”的大权。这个是很厉害的,说夸张一点可以算“代总统”,就是说刘备不在的时候,左将军府全权代理人是诸葛亮,他等于刘备的替身或者是分身。他能全权代表刘备处理一切府事。

    如果这还叫不那么信任,还叫地位下降了,则我不知道刘备还要怎么做,才能表现出信任?类似的谬论还有所谓:刘备不重用马超;不重用赵云——难道刘备跟他们换换位置,才算重用吗?

    第二个论据,诸葛亮叹“法正若在”,常常被有的人拿来对比曹操的哭郭嘉(赤壁大败,曹操跑回邺城后,哭着说,假使郭嘉还活着,我就不会如此大败了!)

    其实,这应该从三方面加以思考,方不至于失偏颇。

    一,法正能谏止刘备东征,就能证明刘备更信任他吗?

    恐怕不一定吧。有人长于劝谏,善能说动人,与信不信任,亲近不亲近实在连半点关系都没有——很多时候,他最亲近的人和最信任的人的话,未必听得进去,而外人的话,他反倒觉得要考虑考虑。注意:信任,是信得过,是相信其为人和才能,而不是言听计从,每一次都采纳他的意见。

    我们看春秋战国那些著名的说客故事,很多国王不是这样吗?别国说客几句就能把敌国国王忽悠住,如烛之武退秦师。你能说秦王最信任烛之武吗?没有这样的道理嘛!

    二,是否应该考虑诸葛亮说这句话的用意?

    诸葛亮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实在是有往自己头上揽责任,以消弥人民和文武对刘备战争责任问题的指责的用意。刘备打了败仗,兵员损失很大,文武和百姓是普遍有怨言的。诸葛亮这一句话等于是说:唉,不要埋怨皇帝了。是我不行啊,是我没有尽到责任,如果法正在,他就能谏止东征。即使他不能谏止,也能避免这样巨大的惨败。

    他这样说了,别人听了,还能再抱怨什么?也必然会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有没有失职,自己有没有尽职尽责?

    就像曹操哭郭嘉一样,虽然郭嘉迷都把这一点拿来吹捧郭嘉,其实,恐怕是不尽然的。曹操哭郭嘉,大半意思是在羞臊群臣,推卸战争责任。意思你们不如郭嘉,你们没有帮助我避免惨败。他是哭给群臣听的,并不是真的哭郭嘉。曹操迷和郭嘉迷看到这里,必然会有不同意见。没有关系,关于这一点,以后可以再讨论。

    三,地位不同,表达不同意见的方式也各有限制。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因为处于不同的位置,他们在跟领导说话时,往往不能运用一种方式。诸葛亮所处的位置,使他无法像普通谏官一样跟刘备对着干。或者说诸葛亮不方便公开与皇帝的争议——以免动摇军心,以免造成君臣不和的舆论。

    对于第三种论据,即所谓诸葛亮不敢法办法正。则同样很好解释,这只是权宜之计。诸葛亮不是怕法正,而是惜才。刘备这里的一流人才确实少,现在正是需要法正的时候,当然是暂不惩处为好。这是一种用人策略。好比蔺相如避廉颇,那是怕他吗?

    诸葛亮用人与曹操不同,曹操唯才是举,不论道德;诸葛亮用人,喜才德兼备。但是,也不绝对。诸葛亮执法严明,史书称赞。但是,他也不是不考虑法律之外的需要。打个比方,诸葛亮办理一千次案件,九百九十次都赏罚严明,公平公正,不隐丝毫恶,不谬半分善。但是,处在人世间,也还有那么十次不得不有所偏私。

    记载来看,他不仅仅曾经对法正如此,后来,对何祗,也因为惜才,而没有杀他。对蒋琬也是如此。蒋琬醉酒误事,本该处斩,而诸葛亮惜才,特别向刘备求情,免他一死。

    他对法正,跟对何祗,蒋琬是一个用意,法律是要有的,可是,出于实际需要,为了大局,有时候还真得“徇情”,只不过他是为了国家需要,而不是为自己。

    好在,何祗,蒋琬,法正都没有辜负诸葛亮的用心,都能改正过失,而不是以此为能,更加目无法纪。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法正后,诸葛亮地位下降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bz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