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改变自己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想到努力、意志力、毅力、脱离舒适区,总之是一件费力的事情。有些人甚至有过改变自己的失败经历。在下定决心减肥、跑步、读书之后,面对未曾预料的困难、反人类的心理体验、顽固的拖延症,最终败下阵来。
而习惯则可以成为一个最强大的引擎,帮助我们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或思维模式,并固化下来。习惯让人们无须每次在心里斗争,今天到底要不要坚持去跑步。做决定本身会消耗精力。决定的结果违反本能的时候,又会消耗意志力。有意识地建立的习惯,是人们提前已经做好了决定,为特定情境、时间、地点设置的预案。当条件满足的时候按预案自动执行,无须使用意志力,就让期望的行为自动发生。建立习惯或改变已有的习惯,我们就能以最好的心理代价改变自己,把痛苦的事变成轻松甚至愉悦的事。
《比从前更好》一书给出了建立习惯的很多建议。
![](https://img.haomeiwen.com/i11195433/7d6abe7eb8b37cc3.jpeg)
培养什么习惯
在养成新习惯之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我要建立什么样的习惯?我追求这个习惯是为了什么?我们应该只追求那些能够让自己感觉更自由、更强大的习惯。
一个新习惯应该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应该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应该是让我们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应该能让我们过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让习惯成为“美丽”的规则禁锢自己。
有四个方面的习惯最能强化自我控制的感觉,从而有利于培养其它习惯。它们是睡眠,运动,合理饮食,整理。通过养成这些基础习惯,我们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开端。
有一些核心习惯,就像催化剂一样,会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一系列的积极变化,甚至引发其它习惯。例如早起,读书,计划,复盘,养成习惯的习惯。
了解自己
我们面对着两种期望:外部期望(在一定时间期限内完成工作,遵守交通规则等)以及内部期望(不再昏昏欲睡,完成新年愿望等)。根据对满足自我期望和外部期望的倾向性,可以把人的性格分为以下四类。
支持者:时刻准备回应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期望。支持者更容易养成认定的习惯。它的缺点同样明显,追求成就、大包大揽,以及有时候会盲目遵守规则。
怀疑者:质疑所有期望,他们只会去满足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期望。·
义务者:时刻准备满足外部期望,却很难满足内部期望(就像我那位曾经在田径队训练的朋友)。·
叛逆者:拒绝所有期望,无论是内部期望还是外部期望。
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选择更加有效的方法培养更适合自己的习惯。比如,对于支持者来说,要每天读书只需要相信那样做对自己有好处,并把读书列入日程就行了。怀疑者要深入挖掘做这件事的价值,想清楚了再行动。一旦行动之后,怀疑者要认识到很多长期行动,比如锻炼身体,一时半会是看不到明显效果的,要经常提醒自己如此做的好处。义务者可以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培养某个习惯,最好是能有责任感地参与,比如陪孩子一起学英语。叛逆者可以把要做的事和自己所珍视的自由、欲望联系起来,比如跑步是最好的借口去买自己喜欢的跑鞋,是最好的时机去欣赏运动音乐。
改变习惯的策略
一,监控策略
自我评估能带来自我认知,自我认知能强化自我控制。这就像测速显示仪一样,它能告诉驾驶员行驶速度有多快,从而帮助他们降低速度。记录就有效。仅仅是让行为可测量的某个方面可视化,就会促使我们做出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打卡app和日记会有神奇作用的原因。
二,日程表策略
在日程表中列入重要和任何时间都可以做的事情。它能帮我们消减做决策的过程,有效避免拖延。制定日程表能让我们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提前做好计划。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决定了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所谓的“四定”,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以固定的心情去做固定的事情,通常会更容易建立习惯。在固定时间进行一系列固定的动作所构成的仪式感,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如早起仪式,开工仪式,完工仪式。
三,从基础习惯开始
人们往往从最简单的改变开始。而从基础习惯开始,能够直接增强自控力,保护我们不至于身心疲惫,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有了高质量的睡眠,充沛的精力,健康的身体,整洁有序的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我们就更容易找到积极的、掌控自己的感觉,这样就更容易改变不好的习惯。关照自己的身体,它会给你喜出望外的回报。比如自然醒地早起,健身,冥想,散步。
四,责任感策略
尤其对于义务者来说,利用外界带来的责任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请健身教练,为增进亲密或亲子关系做一些事情,对外公开自己的计划,加入兴趣相同的打卡群,引入外部监督。有一种承诺机制就是如果自己没有做到约定的事情,就做另一件自己极不情愿做的事,比如给孩子一大笔零花钱。
养成习惯的策略
一,迅速迈出第一步。
第一步是从0到1的关键节点,因而总是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
对明日逻辑说不。从五分钟就能做完的第一个步骤开始。
有的人则在迈出更大胆的步伐时更有效果。大的挑战能够吸引足够的注意力,激发斗志。
有时候设定一些开始仪式,也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选定某个特殊的时间,专门安排一整天时间,去特殊的地点。
二,拒绝诱惑
对于自制者来说,使用自制力,全然不做某件不好的事情,是更有效的策略。直接拒绝一件事比翻来覆去想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容易得多。自制力不需要任何脑力劳动。比如给自己制定规则,睡觉前不玩手机消磨时间。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拒绝某个诱惑的有效方法就是适度接受诱惑。比如为玩手机消遣专门安排时间。
三,方便策略
创造条件,使完成某件事变得更简单。比如,在床头放本晦涩难懂的书,好让自己更容易早睡。事先准备好音频资料,在碎片时间可以听书。
四,保护策略
在建立习惯时,面对所有可能出现的困难与诱惑,我们可以利用“如果–那么”计划,提前把让人犹豫不决、难以决策的问题解决掉——这就像一个保护盾,它意味着在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能够快速反应而无须进行任何内心的斗争。比如,如果下雨,只要雨不是很大,那么也打伞坚持走路上下班。
五,明确价值
人们往往最容易看到现状,并急着决定要做的事情。然而,退后一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看到习惯的价值,保持习惯就会变得更容易。我们容易放弃,很多时候是因为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不到这件事的意义和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比如,早点睡觉可以让自己精力充沛,心情愉悦。早起可以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结束语
有些习惯会更容易成为完全自动的行为,而还有一些习惯则需要付出努力,运用合适的策略,才能养成。重要的是,建立好习惯的过程会让我们觉得一直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知道自己每天都过得很充实,没有辜负对自己的期望,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好的习惯,让我们比从前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