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无法承受学习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他们缺乏耐心去等待这个周期。穷人身上诸多的问题,看似是道德问题,其实是人性和经济规律使然。
作者:智本社社长
来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困》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的著作,这本书最近很火,它将人们的关注点导向贫困、穷人以及最缺乏话语权的一群人,似乎又一次提醒世人: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挑战。
有些人将穷人视为“慵懒愚昧”、“思想古板”、“行为粗鄙”、“没教养”。有些人反对救助穷人,认为“外部援助加剧了惰性,让穷人更穷”。网络上有大量文章概括所谓的“穷人思维”。
但是,《贫穷的本质》认为,贫穷的根源不是懒惰、愚蠢和享乐主义,而是外部环境污染。
比如非洲某些贫困地区环境恶劣,疾病肆虐,一不小心就会死于饥饿或疾病,普通人想安安稳稳地落个寿终正寝都难。在这种环境里,即便是出现勤奋、聪慧、积极向上的个体,也几乎无法摆脱贫穷。而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里,普通人即便是懒惰、愚蠢、耽于享乐,他们的生活品质也远比贫困人口里最勤奋、聪明、上进的人要好得多,因为这里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过去一些年跟随一家国际慈善机构参与了一些贫困救助活动,这让我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贫困问题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和我们普通人的认知。
- 我们通常认为,贫穷与懒惰、愚蠢相关。
事实上,穷人的孩子年年上学,但是他们的成绩却令人堪忧。为什么北大清华、985高校的农村学生比例在下降?为什么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读书、考上好大学,却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来改善生活?为何一些孩子为何高分低能,他们的活力、敏捷及创新去哪儿了?
- 我们通常认为,贫穷与疾病、风险意识相关。
这些年走访一些贫困家庭,因病致穷的案例比比皆是。穷人的身体消耗很大但不愿意花小钱预防疾病,往往小病靠扛,大病来了如山倒。结果是,治大病花得钱更多。家里顶梁柱突然病倒,一家陷入贫困。
- 我们通常认为,贫穷与个人的努力与智慧相关。
在滚滚洪流之中,人如泥沙般俱下。委内瑞拉恶性通胀,钱如废纸,回天乏术;土耳其汇率、房价闪崩,中产返贫。次贷危机,一些家庭瞬间破产陷入贫困——美联储宽松政策及次贷监管似乎给“中产”诱设了一个陷阱。有一千种办法能够改变命运,但似乎没有一种适合穷人。穷人陷入了一种“贫困陷阱”,存在一些无形的经济规律不断地让人跳入其中而不能自拔。
01. 贫困陷阱:穷人为何被陷阱锁定?
美国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认为,“穷国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它们穷”。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贫穷陷阱”中恶性循环的内涵。“贫困陷阱”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又极为真实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穷人没有足够的食物,其身体素质不如他人,竞争力不足,工作能力较差;更要命的是他们的健康容易出问题,但又不注重疾病预防和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后又加剧了他们的贫穷……
穷人没有办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者迫于生计放弃学业,导致人力资本退化;穷人长时间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难以从工作中获得知识积累(搬砖而不是砌墙),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随着身体日渐退化、人力资本无增长,日益陷入贫困……
穷人无法给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而富人则可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下一代的相对竞争力更差,进一步加剧了代际贫穷……
穷人的活动范围及自由有限,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的核心层,常生活在缺乏话语权群体之中,信息相对封闭,思维不够活跃,进而又加剧了贫穷……
穷人缺少资本投入,只能依靠双手赚钱,这样无法抓住大多数依靠资本、关系与智力的赚钱机会,如房地产、股票、黄金,这样大多数赚钱的机会与穷人无缘,一旦失业立即陷入贫困……
穷人缺少资本及不动产积累,在从事风险性工作时往往比富人更加冒险,寄希望于小资本博取高回报,比如借高利贷投资,炒股时常常满仓操作,一旦失利则满盘皆输,陷入负债与贫困的纠缠之中……
如此,投胎成了一种技术活。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在一些地方,穷人世世代代都在当地原地打转。
班纳吉等人认为,要想真正帮助那些贫困人群,必须从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入手。
我们常说,无力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但是,班纳吉认为,只有改变环境才能让多数人摆脱贫困。贫穷陷阱,是一个信息封闭的“囚徒困境”。有人认为,“囚徒困境”说明市场失灵,即每人按照最大化原则行事,结果是最糟糕的。其实,“囚徒困境”环境中并不存在市场,因为信息被隔绝。
所以,突破“贫困陷阱”,首先就要打破信息封闭,开放市场,让信息、资本与人才自由流通。
在南方省份,很多生意是依靠宗族的力量做起来的,比如潮汕人在深圳搞房地产,莆田人在全国开医院。最开始,一些人开拓这行生意,便将这一信息告知族人,凭借极低的宗族信任成本,其他族人也跟随前往开拓市场。
如此,信息便打破了过去封闭的宗族环境,引入了技术与资本,也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对于国家来说,打开国门,开放市场,信息流通,建设公共设施,引进外来资本,都有助于打破“贫困陷阱”。在全球化市场中,即使最初国内收入及消费力不足,只要具备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及土地,外资便会进入。
外资投资制造产品供应全球市场,随着本土工人收入增加,消费和储蓄便上升,进而又带动投资。如此便走出了“贫困陷阱”的死循环。所以,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说,对外要开放,对内也要开放。
对外开放,启动市场,打破了中国的“贫困陷阱”。
要引进外来资本就必须建设公共设施,如机场、道路,所以我国大搞基建是必要的。
对于个人来说,走出这种环境获取更多新的信息、技能与资源,比在“贫困陷阱”中挥汗如雨更有机会。
比如,一些人赚到一点钱后便选择买车,汽车可以扩大人的活动及交际范围;有些人拿到第一笔工资便购买一身行头,穿着更好、打扮更好,争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机会;有些人会选择专项学习,比如一门手艺、技术,通过走技术通道尽快地给自己的人生打开局面,在更高层次的社会群体中交易与合作。
这些其实都是对未来的投资——信息流通只是启动市场的条件,对未来的投资才能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
那么,如何投资未来才能确保将来的收入大于今天的收入?
02. 边际改善:穷人为何不愿意学习?
学习,是穷人脱贫的唯一选择。
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那么,脱贫致富的办法似乎很简单,即拼命学习。
但是,为什么很多穷人宁可睡大街,也不学习?
为什么他们宁愿花钱泡网吧,也不学习?为什么他们宁愿买彩票,也不学习?穷人为什么更喜欢把钱用在一些娱乐上,而不是学习上呢?我们常说“穷人能吃一千种苦,就是吃不了学习的苦”、“穷人无可救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其实,人们忽略了穷人的学习成本——
穷人无法承受学习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他们缺乏耐心去等待这个周期。
时间往前推20年,很多农村家长主动让孩子辍学,尤其是女孩子。辍学后,这些孩子便成为家庭劳动力可以直接创造收益。很多家庭无法供孩子继续上学,无法忍受如此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这就好比一家公司,预计等到明年出货可获利,但是当下资金链已经快断了,只能低价抛货求生。任何一家公司都知道开发高科技产品则拥有更强的竞争力,但是很多公司都难以承受技术开发的长周期与不确定性。
所以,“急功近利”并不是穷人的专属。只是受制于投资回报压力,穷人不得不选择短期的高收益回报。
如何在短期内产生高收益回报?
-
一是边际改善性消费;
-
二是短期风险性投资。
穷人有烦恼,生活压力大,富人亦如此。不过,富人排挤身体及心理负效用的方式很多,比如购物、旅行、南极航行。但是,穷人除了逛淘宝就是步行街,逛来逛去还不敢买,并不能缓解压力和烦恼。这时,穷人就会选择具有刺激性的、不确定性的活动来提高边际效用,以获取心理的满足——解压、安慰与存在感,比如,打游戏、买彩票、泡网吧、暴力影视,甚至打架、吸毒。所以,穷人投资未来的最大障碍是,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下,不愿意投资未来,过度追求边际改善。
在一次内地省份的援助活动中,我发现一户贫困家庭,生活极为困难,两个留守儿童随70多岁的奶奶生活,营养不良,父母离异多年,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发现,孩子父亲是大型油罐车司机,在东莞工资收入8000一个月,这样的收入为何会让家庭陷入如此困境?
原来孩子父亲收入虽高,但是爱赌。每个月的工资都赌完一分不往家里寄,而同村与该父亲一样在东莞开车的村民,亦是同样的境况。听了这事后,我们救援团队成员都感到寒心。
在深圳龙华,有一群“三和大神”。这是一群薪资日结的临时工,围绕着三和人才市场生存。他们通常干一两天活,日结两三百工资,然后在网吧消遣几天,吃着泡面,玩着游戏,睡在网吧。当工钱花完,又重新“出山”,干一两天活,拿到工资后再泡网吧。
他们的人生,如此循环反复,如以上孩子的父亲般掉入“贫困陷阱”。
NBA一些球星,一退役便破产,他们常与大群朋友,一起挥霍、赌博,甚至吸食大麻。如今,NBA将詹姆斯树立为黑人孩子的榜样——一个成功走出“贫困陷阱”的励志故事。
在投资方面,穷人热衷于追逐短期风险性投资。
其实穷人最应该投资的是学习,最需要保重的资产是自己的身体。但是,智力与体力都属于长期回报的投资。
受制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穷人考虑将有限的资金效用最大化。
除了大部分用于消费之外,剩余的少部分资金,只能追求短期高回报,如满仓炒股、购买数字货币、加入传销组织,甚至借入高息P2P资金,高杠杆高风险操作。由于穷人的投资回报率期望要比富人高,他们很难做到“控制仓位,合理管理资金”,“及时止损、落袋为安”。
所以,散户(小资金)投资股票很难赚钱实际上受经济规律支配。
穷人投资呈现“All in”特点,他们的投资风险暴露程度非常高。于是,电信诈骗、网络诈骗、传销骗局、数字货币骗局等很多都是针对了穷人的投资心理。另外,穷人在保险投资上的比重非常低,但是他们的医疗费又非常高。
为了追求最大的投资边际改善,穷人不愿意将钱花在疫苗、疾病预防、理疗、看病及疾病保险方面。于是,小病靠抗靠拖,将省下的钱和时间用在“刀刃”上。但是,小病拖成大病后,往往是病来如山倒,治疗费用极高,往往无力回天。这就意味着,穷人最重要的身体资产暴跌。
03. 代际交叠:贫穷为何限制了想象?
脱贫,无疑是反人性的。
穷人身上诸多的问题,看似是道德问题,其实是受经济支配,受人性掌控。
毕竟,穷人投资未来本身是反人性的。
中国突破“贫困陷阱”的具体做法,便是“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
概括起来便是节俭和学习。
为什么节俭如此重要?
凯恩斯主义者反对节俭,倡导“消费爱国”,扩大消费以拉动内需。实际上,以消费刺激增长的经济理论,颠倒了经济的因与果、目的与手段。就连凯恩斯也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多次强调:“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若鼓动穷人消费,实则是误国误民。 穷人若要脱贫,最重要的是要节俭,储蓄资本,然后才能投资未来。排除外资引入,国家和个人的资本不是突然富余的,而是慢慢积累的。资本主义早期,英国、法国、德国也是通过节俭储蓄资本的,挥霍无度的西班牙则衰落了。
只有资本,才能降低穷人的焦虑,支持他们投资于未来。 因此,靠节俭储蓄资本就变得极为重要。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反过来,若穷人没有任何资本积累,过着朝不保夕、吃了这顿没下顿的生活,这样会限制他们的社会分工以及专业技术的提升。
比如,30年前,很多农村家庭知道,送孩子学个木匠、铁匠、泥瓦匠收入会更好一些,但是迫于眼前的生计限制了他们这么做。按照传统的师徒制度,学习手艺的时间成本极高,几年后出师了才能赚钱,“媳妇熬成婆”了才能赚大钱。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在学校学习知识和技术,但是依然受到了边际效用改善的紧迫感制约。
比如,最典型的莫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我们希望孩子尽快成才,考上好中学、好大学,然后找份好工作。我们给孩子辅导作业,每天晚上一两个小时,希望孩子把“必考的”、能拿分的做好,然后有时间才做些“业余的”。这种“火急火燎”的教育,说明了整个社会被教育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支配,正在走向 “贫穷式教育”。
我们越注重短期回报,越“望子成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资本越匮乏,越急于求成,迂回生产就越短,社会分工就越不精细,学习知识及技术就越无法专业化、精细化——只能采取狼吞虎咽般地填鸭式教育,亦或是抓重点、抓考点。但是,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获取、智慧的领悟,以及创造力的开发,是基于长期的投资回报周期。
我们会发现,穷人的孩子越追星赶月般地努力读书,思维、敏捷及创造力就越缺乏。我们还发现,自己的小孩幼儿园还很灵光,越读书越迟钝。经济学家研究发现,贫穷会扼杀一个人的想象力,即便这个人本身是个天才,贫穷也会用巨大的力量扭曲他的天赋,最终让他泯然众人,甚至变成一个沉沦堕落的人。
心理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在小学生的桌子抽屉里放一个盒子,告诉他们一个小时内拆开将无法获得礼物,两个小时则可以获得一份礼物,时间越久获得的礼物越多。跟踪实验发现,越往后拆开盒子的学生后来越成功。这说明什么?
越能够忍受诱惑的人,越有自控力;
越有自控力的人,越能够基于长远预期——更具有想象力。
“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经济学支持这一结论。
这个世界什么都能快,但学习从来都没有捷径,或者说学习已是捷径。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的小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少、进度缓慢。今年五月深圳市关于“高考移民”的新闻,引发全国讨论。虽然广东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但是广东省的应试强度一直以来都远远不如江苏、山东、河北等高考大省,深圳父母也并不愿意引入“衡水模式”。
为什么?
主要是广东这边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好,孩子的出路更多,应试不是唯一出路。父母的资本,可以支持孩子有更加宽裕的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培养更多的爱好和素养。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资本有限,时间紧迫,分工受压,技能精细化程度低,学习压力和应试焦虑更大。所以,贫穷真的是恶魔,贫穷让人变得急躁、窘迫、急功近利、难以宽容,又扼杀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简直就是穷人的命运诅咒。
穷人翻身真的很难,难就难在挑战人性,挑战规律。
中国人善用的办法,就是采用“代际交叠”的办法。
具体来说就是,父母省吃俭用、勒紧裤带,放弃自身这一代人的学习积累及边际改善,节约资本、积累储蓄,然后投资下一代。
父母扛着这一切,孩子不需要承担太多这些负效用,可以拥有宽裕的时间来完成迂回生产、精细化学习。
当然,有时,父母的焦虑负效用也会有意无意地逼迫孩子快速出成绩。这是中国家庭作业现场上“战火纷飞”的根本原因。
父母应当尽量避免将负效用转移给孩子,防止过多地扼杀他们的创造力。除了焦虑之外,父母应减少观念、习惯及传统的负效用在代际之间传递。
我们通常说,改革需要尊重国情,但改革的目的往往是改变国情。教育需要尊重家庭传统,但是教育需要改变的往往就是传统——不良的家庭氛围及父母落后的观念。
所以,代际交叠的过程也是一个观念冲突的过程——贫穷往往是思想市场不够发达的代价。目前,“代际交叠模型”已是穷人突破“贫困陷阱”的捷径。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参考文献:
【1】贫穷的本质,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迪弗洛,中信出版社;
【2】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拉格纳·纳克斯,商务印书馆;
【3】政治经济学理论,斯坦利·杰文斯,商务印书馆;
【4】高级宏观经济学,戴维·罗默,上海财经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