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甜,人天生就喜欢。曾几何时,这个甜味也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在中国的饮食中,有这么一种说话,南咸北淡、东辣西酸。但这是对于华北地区吧,但对于辣味目前全国人民都开始喜欢,这有赖于川菜的流行推广。
但是在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有一个地方的人们的口味就很独特,他们不怎么喜欢酸、辣,而对于甜却情有独钟。无锡和苏州,尤其以无锡为甚,那里什么菜都带着甜味。
小时候去苏州玩,都会带一盒苏州豆腐干(蜜汁)回家,价格贵的那时也买不起。去无锡游玩,会斥巨资买一盒无锡肉骨头,它们应该是当地的特色吧,虽然时隔久远,对于这两个食物的味道还是记忆犹新。
2013年夫人去无锡工作,作为家属有幸假期前往度假。无锡的风景美得没话多讲,但是就这饮食给我的印象就更深。
当时妻租的房子在梁溪区河埒口,应属于闹市附近。下楼走不了多远就是万达广场,吃喝玩乐都很方便。
早上也不用自己做早饭,走过去有一家面馆,吃个面也很感容易。或者再走上几步,去旁边小店吃几个无锡小笼包也不错。
点心是点了,可一品尝就发现这个味道没那么适合我。无锡小笼包,和上海的口味相差太大。在我印象的小笼包应该是小小巧巧,可这里的个头就很大,差不多有两个大小。味道也不是曾经鲜美的味道,只感觉甜的发腻,吃一个就感觉饱了。吃碗面条吧,竟然也是带着甜味!
这种爱吃甜的饮食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也是体现了苏锡地区曾经的经济实力。糖在困难时期都是需要票据的,我也不能臆测当时的无锡地区人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小孩子最喜欢吃糖了,亲戚上门看到小孩在门口,亲近孩子最讨巧的就是在孩子手里塞几粒大白兔奶糖,这比什么都有用。
在农村最喜欢的就是去亲戚家喝喜酒,喜糖是小孩子最爱。一桌上大人都很客气的把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小孩。菜肴上来以后,小孩最喜欢的就是那些“甜炒”,那些带着甜味的汤汤水水。
在整个宴席中,一般会有三个菜是甜的,苹果羹(也有是梨羹),就是把苹果去皮,切成薄片煮汤搁芡,带着一点稠稠的感觉,入口的那种甜爽。还没等大人拿着调羹舀起来吃呢,几乎就剩底了。
还有一道就是小圆子糖,那是一个个小糯米团子,有自己做的,也有买的,叫“大西米”,也是甜甜的味道。
还有一个是硬菜,八宝饭!那是农家自己做的,用糯米、豆沙、果仁、瓜条……上桌时用热的小圆子羹淋上一勺。用农村那种瓷调羹舀一勺,放在嘴里慢慢品尝,甜糯香的味道至今还在齿痕留有记忆。
在那个时代,为了操办这样一场婚宴,也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白砂糖?是不是全家人憋着不吃糖,筹集糖票?
可现在,对于这个甜似乎有点望甜色变,很多饮食都是用代糖,不会再有白砂糖那种甜味。哪怕喝口饮料,广告标榜的也是无糖饮料!糖似乎和不健康画上了等号,糖都不敢吃了!是不是有点风水轮流转的味道??
其实不管什么只要掌握一个度,不要过犹不及,喜欢什么就吃什么干什么,没什么不好。
2022.1.3
同学小白一大早吃蜂蜜泡粥,让我谢谢糖的故事。随便涂鸦一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