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时常提到定,入定出定,华严十行功德林这里也提到从定起,而对大众言。这个起定,出定,用法很广。现在就具体谈谈怎么样入定,从定起的那个出定。
譬如打坐,开始坐好,进入数息,然后一听到打板,那就叫出定。一就坐,进入数息,我们叫做入定,其实这不是定,还在胡思乱想,但基本上身相叫做定,是在学定,不叫真定,学着入定,学着出定,也叫入定出定,这样子而已。
第二个阶段,真的入定,他有一种状况,这还没到四禅定,初禅定都不算,就是进去了以后到止住妄想,止住妄想就是六尘境界色身香味触法到了,不理它,一再不理它,能够处理的很好的时候,就叫入定。
现在还不是。哇,听那个声音好美啊。哦,好美哦,一个声音好美,你就去了。学禅的人要听这一句,要在数息中,我为了数息,清清楚楚,置心一处,那么所有六尘境界,色身香味触法,尤其是法尘,一概不理它,要能够不理它,然后在这个地方鼻息很清楚,这个就叫入定。
这一点很难,为什么难呢?因为你有很多的综合概念,不是单一尘境。综合概念在起作用的时候,综合法尘那么复杂,怎么到单一尘境呢,连单一概念都不可能。单一概念是凈识,要到达色身香味触法都不理它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入流了,证初果以上了。
不要听说这么一句话,都以为自己已经入流了,还没,因为现在我们初学人在处理的都是综合法尘,也就是一打坐时,有一些概念会浮现,我们通常叫法尘,其实那是综合法尘,是一种综合概念,你在那边分辨执着。
最典型的公案就是那个卖豆腐的,到庙里来看大家都坐在那里,越想越奇怪,卖了十几年了,有一天就问老和尚:“你们和尚到底在干什么?天天坐在那里,那有什么好坐的?”
回他说:“坐很好哎。”
“很好?”
“真的很好,你不相信?”
“真的很好,我可以不可以坐?”这家伙还蛮贪心的。
“真的很好,可以啊,你去坐坐看。”
坐了不到五分钟,他就爬起来了“真的很好!”
“好吗?”
卖豆腐的说“好,很好,三年前你欠我十块钱还没还,这么一坐五分钟,就赚回十块钱,当然好啊。”都是综合法尘,一静下来,一些早就遗忘的,一下子通通跑出来。
假如这些没有办法处理掉,不可能来到凈识;不来到凈识,不可能入初信位;不入初信位,不叫初果;不叫初果,不入流。只有证得初果才叫入流。一定要到凈识,这就是工程面的问题。
所以讲到禅修的时候,要留意到,我们在做训练的时候,常会发生这种情况——入定、出定,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真的入禅定,入禅定因为有五觉支起,心一境性就是置心一处了,然后产生寻伺喜乐。止观很清楚,这个时候的止观是对外境很清楚,对里面的境界很清楚,进入禅定的境界很清楚。然后产生喜乐,就入禅定了。
只要止住妄想,对境界不要观察,对境界的止观——看到境界里面去的话,已经被那境界带走了,那是法尘了。境界,哎呦,好美啊,那你不是外面的尘境,而是在定境里头的止观,那个境界把你拖走了,怎么看话头啊?
但是入定了,止观一起有喜乐,就进入禅定,进入禅定会随着你的程度越来越高,到达初禅、二禅、三禅,乃至四禅,四禅八定,九次第定,都是入定。
然后出定,离开这个这个境界出来,离开那个止观出来。留意,因为有寻伺,有止观,所以进去了,那个境界看得很清楚,你知道,没有找到境界的源头出去,所以没办法出三界。
我们要你置心一处,那个止观境界没来,但是我们在欲界六尘的单一尘境会出现,常常有各种声音,光线,或者嘈杂的种种。那个就是单一尘境。那个尘境现前,能不能不理它,我们要讲的是这种定境。
那个尘境来不理它,然后你又开始去抓那个尘境怎么来的。怎么来不管,是你的识性,因为这时候识性跟那个尘境之间是怎么样互相接触的,你要找它接触的源头。那个时候会发现,原来你的心也是很复杂的,你的心念透过六七八识是怎么转的,然后你会从这个概念——譬如,嗯,好香!好香不理它;嗯,不能不理它,还是要很清楚,这个香来我是怎么样去捕捉的,然后你会看到,它整个的概念是怎么形成的,证初果。
然后发现,这个概念是什么东西累积起来的,形成概念的元素你找到了,那是八识识。八识识再往前一点,组成八识识的东西叫做五蕴识,看到这一点,八识识是由五蕴识构成的,概念是八识识构成的,你抓到八识识是五蕴识构成的,证二果。
五蕴识是怎么形成的,证三果;然后看到,啵,尘境来,啪,捕捉到了,四果向。这个时候,那个尘境来,不要来,你就破无明,进去了,离三界了。知道吗?
修行就在训练这个东西。这个一条路是很清楚的,但是必须要止住,所以在这个时候,这个我们讲的入定,是不共外道定。刚才讲寻伺喜乐一产生,止观境界现前,那是共外道定。
那要是入了禅定以后,到色界天以后,我们在欲界,看到止观里面,禅定里面的止观所看到的,那是色界天的境界,进了色界也要出三界。不知道用功到那里,我已经进了色界怎么办,赶快出三界,那就是,止观的境界来的时候,在那里要看到,自己的念头是怎么接触的,这是色界出三界的方法。
我们现在跟你讲的是欲界出三界的方法。这个境界你没有,还是舒服禅,触功德,置心一处,这一步一步来。(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19)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