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59053/5cccfcc4895aca8f.jpg)
1
在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经常能在简书、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是如何做到一年读300本书的》、《怎样才能做到一天读一本书》、《一个月读30本书是种怎样的体验》、《大学四年读了400本书,我推荐这几本书给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竟成了一种竞赛,把原本清新美好的一件事化作数字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内涵。
作为当代鲁迅,我觉得我有责任来谈谈这件事。
首先,读书是一种很难量化的行为。《鲁迅全集》的字数大致和《斗破苍穹》相当,但是鲁迅先生毕生的心血展现出来的内涵却能完爆《斗破苍穹》。
读完《鲁迅全集》和《斗破苍穹》的时间也不同,类似《斗破苍穹》这样大体量的网络爽文,如果你花个国庆假期宅家里看,是能看完的,而且是上了瘾的看完,但若要看完《鲁迅全集》,却得下一番功夫,因为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逻辑和美妙的嘲讽,光是读完所需花费的精力就是惊人的了,要完全读懂,没个两三遍肯定是不行的。
正如木心所说:
“年年中秋吃月饼,多少月饼?上礼拜,天天上,多少礼拜?《福音书》我读过百多遍,每次读都不一样,到老也不懂透的。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所以啊,评价一个人读书多少,倘若他时不时的量化了自己所读之书,那么此人必然是伪文青。
读书是一件无法量化的事,因为啊,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2
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放在当今社会并不是完全成立的。
读书和写作,那可完全是两码事。私以为,有价值的文字必然是源于生活的,必然是契合时代特征的,必然是能够和读者产生共鸣的。
甚至有很多看似很俗套的电视剧剧情,也切切实实的来源于生活。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的剧情:富二代找了个家境贫寒的姑娘,富二代母亲就找到了这位姑娘,说:“我给你十万,请你离开我儿子。”
对的,就是这么俗套、泛滥的剧情,是我从一名女生口中亲耳听到的。
许多作家的小说,充满了自己的经历,譬如韩寒的《三重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们的作品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亲身经历,既契合时代的特性,又因其来源于生活所以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
尤其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用最朴实的言语刻画了将一个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解剖出来给你们看。若能将这样好的书读精、读深了,甚至能在内心营造出一个世界,将这个世界中遇到的人和小说中描写的人做一个对比,从而判断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
倘若一味的读书,以读书为目的而读书,却忽略了生活才是人生的主旋律,那么,是很难写出真正好的作品来的。
真正好的作家,定是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写作,三者缺一不可。
反过来,衡量一个人读书多少,需辅以人生经历,因为没有人生经历,又怎能读的懂充满人生经历的伟大的作品呢?
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读到词句,定然不会有感觉,倘若一位丧妻的长者读到词句,怕是要老泪纵横了。
3
再来谈谈如何高效的读书。
既然读书需与自己的阅历相符,所以我们读书切不可随便抱着个大神开的书单胡乱的读。
譬如我曾读《明朝那些事》,读起来觉得顺顺利利、舒舒服服的,但读《万历十五年》却觉得十分困难,坚持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便放弃了。
对于难读的书,定是很难在记忆中留下些什么的,因为对于这类书通常需要有很强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才能顺畅的读。
大神们将此书列进自己的书单,想必是有扎实的知识作为支撑的了,但倘若是你想跳级看这类书,我觉得这是种十分低效的读书方式,因为又累效果又差。
什么才是自然的读书方式呢?用四个字来概括:“随心随性!”
从你读书开始,我想你必然会遇到让你有这种感觉的书:
我靠,对对对,这不就是我想说的嘛?!
原来如此啊!
哇塞,写的真美。
茅塞顿开啊!
如果你读到让你有以上感觉的书,那么说明你找对书了,如果读完了也不要觉得可惜,因为可以以作者为线索,顺藤摸瓜地带出一批这样的书。
譬如我读村上春树的《当我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被村上君的文风吸引,颇有共鸣,也让我有许多感触,于是就又读了《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君在书中写自己喜菲茨杰拉德的《伟大的盖茨比》,读了好多遍,于是我又去读了《伟大的盖茨比》,顺带重温了下电影,又是收获颇丰。
我们哪里需要什么书单,读书一旦开始,就极其自然的能自动获取最契合自己的书单了,而且这是种顺着自己性子的自然高效的读书方法。
所以,我们还需看这个人是否活的自然有主见,不然,他总是读晦涩难懂的书,读完了再忘了,定是比不上顺藤摸瓜自然而然的人读书来的高效。
4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是学历嘛?
奇葩说第一季,高晓松炮轰了清华大学博士梁植,因为人家纠结:“我本科金融、硕士法律、博士新闻传播,什么样的工作能让三种专业同时发挥作用。”
大字不识的上海黑帮老大杜月笙,在国难来临之时,主持红十字会,对前方战士进行医疗救护,不畏强权,刀劈大汉奸傅筱庵。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励志本人,他曾在演讲中说:
“我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
但当他死去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墓志铭上不会写:“俞敏洪先生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而是会写,“俞敏洪先生,XXX的丈夫,XXX的父亲,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
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历;不是为了在年终总结的时候篇文章:《2017年,我读了200本书》;也不是为了所谓的陶冶情操。
每个人都有其读书的方式,杜月笙先生的读书方式是观察人,通过人来学习;有的人读书方式是通过工作,比如我认为被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肯定要比整天看《Excel如何从入门到精通》来的效果好;有的人读书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知识、认识作者、接触世界。
抛开读书的各种途径,直达读书的最终目的,我们读书,定是为了生活。
回到本文主题,什么才是衡量一个人读书多少的标准?
那就得看他年终总结的时候写的是我今年读了几本书,还是:
我今年爱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去了哪些地方。
网友评论
1
我觉得你讲的很有道理,书本的数量的确成了一种炫耀,有些人不图质量只图看了多少,而且看书的时候也不知获得了多少知识,思考了多少道理。(也不是要强制思考,只是个人认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那些《一个月读N本书》不一定是用文字彰显文化,可能只是来分享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的。这样的话,我认为他们是有益的,至少是实务性很强的。
而卖弄这件事情,也着实分人。例如村上春树看了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给了这样的评价: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时,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所以,还是有人在阅读的第一遍就已经被作者的才华所折服,在内心升起一股敬佩与崇拜。(也有人看多少遍也不会停止卖弄。)
而量化书籍,我个人觉得,的确有人是在炫耀,可是还有些情况不得不说。例如总有人问我你读过多少书。在他们眼里,我看过的书的数量已经成了衡量我能力的一种标杆。
2
也是看了书才会对文学热爱,才会想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生活、读书、写作都很重要。
至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少年读到词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定然不会有感觉,倘若一位丧妻的长者读到词句,怕是要老泪纵横了。
????那不好意思,我第一次看到克莱尔·帕德森的故事就哭的稀里哗啦就连李逵的老娘被老虎吃了我也哭的不行。(帕德森和李逵那个感情不一样)。也更不要说这些煽情的诗词了。这真的不一定非要靠经历。
3
就像杜鲁门.卡波特写的“No matter where you run, you just end up running into yourself. ”
无论你去哪里,你总是会遇见你自己。
我认为你的想法很对,读书就是要从舒服、合适开始,某种程度上,看书都是看另一个自己。
4
读书的目的,感觉已经没多少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了。
(读书是为了阅读、写作和生活,阅读是为了看你的文章,写作是为了写你,生活是为了遇见你。)
还有俞敏洪活的好好的,你非得说别人死了怎么怎么样,你能举点靠谱例子吗?
拿读书来装点门面,来奔走相告的人,不是在读书,是在秀自己生活的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