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网络
文/落幕红尘
今天我跟大家要说的是蒲合和蒲儿菜。
蒲合,在我们那儿(江苏苏北)是冬天铺在床上,可以用来防寒取暖,用蒲草编织的一种蒲草垫子。
这个地方,冬天最冷冷不过零下十度,也不像北方家家有火炕,室内有炉子,也没有取暖设施,室内外温度基本上差不多。
这儿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恐怕都睡过这种床垫。每家还不止一个,大大小小能有两三个。
80年代出生的人,别说没睡过,恐怕听都没听说过,还可以用这种蒲草编成的垫子取代棉被用来取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说的一点儿没错。
用蒲草来编识蒲席,蒲合,这门技术,何时引入到此地,已无从考证。
记得没有这项技术的时候,小时候也是蒲草遍地,我们睡的光板床上面只有一张细席。整个人会缩成一团,蜷在被窝里。晚上还经常做梦,不是掉水里面,就是到河里面摸鱼了。
起初有蒲合的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家家都有,后来一家看一家,一个学一个,技术很快普及。即便学不会,也要请个师傅到家里来,打一张蒲合。(打就是编织的意思)
那个年代,蒲草在我们这儿,不是什么稀罕物,片地都是。那时候的农业,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遍地的芦苇荒地,还没有完全被开垦使用。沟渠,田地里随处可见一人多高的芦苇和蒲草。

葡草在我们这儿,当材火都没人烧,这种草的结构很薄,很空,就像是泡沫,还很轻,一点不熬火,所以没人把它当材火烧。可是,用它来编个蒲合垫在床上,就跟现代人睡得席梦思一样,睡在上面也是既柔软又保暖。
开始没有人识它的好,不当稀罕物,自从赋于它既暖又卫生的御寒功效后,个个视它为宝。
蒲草一年可收三次,最早六月份就可以割收。九月份收割的蒲草便于收藏,适合于偏识蒲合。
收割的时候人们要用镰刀,下到齐腰深的水里,把它割下来,就在割的地方,晒着它自然干,然后再运到家里,再进行挑选。在冬季来临前,再把它搬出来,进行编识,把它编成蒲合。

"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编蒲合的工序也不算太复杂。先把它打成很长很长的蒲草帘子,蒲合的厚度,自己选择,想厚就多叠几层。然后两边类似于编辫子那样,把它编织起来,一个蒲合就算打(编织)好了。
记得有一年冬天,舅家打了两床铺合,给我们家送过来一床,我们全家人就好像得了什么宝似的,稀罕的很。
蒲草除了编蒲合,还可以用他编成蒲草帘子,蒲扇,蒲包,蒲垫等等。

我们这儿的房屋结构和北方的房屋结构不一样,到了冬天,西北风一刮,窗子呼啦呼啦的响,穿的少一点站在屋里面都会发抖。而窗户上能挂上一个蒲草帘子,就能起到很好的档风御寒作用。特别是冬天北面那扇窗户,挂不挂浦草帘子,差别很大。
时代发生了变迁,蒲草帘子没了,蒲合也没了。窗上挂的,床上铺的,取而代之的是,铝合金门窗,还有席梦思。
有睡不贯席梦思的,床上铺的也是一到两床被子。现在,再想找到这个物件,还真是不易。不过蒲包还有,由于它的透气性能好,又不易霉变,所以用它来存放龙虾,还有中药,是个不错的选择。
蒲草,百度上查过了,他的正名叫水烛,我们这个地方单叫一个字蒲?有的地方还叫蒲草、水蜡烛、狭叶香蒲。
在我们这儿,蒲叶最高能长到两米高,叶宽有一公分。横切面呈半圆形,细胞间隙大,呈海绵状,很像口琴口。
水烛(蒲草)的用途很广,可造纸,可入药,可食。可在我们这儿除了当烧火草,就是用它的叶片编织蒲包、蒲席、蒲垫等;再就是把蒲绒(雌花序)作填充物,做成蒲忱的忱芯和坐垫。
靠近蒲根一段的蒲芯,还能当蔬菜吃,可以说是天然无公害,是淮安特产,也是苏北淮安人的最爱。当地人把它叫做"蒲儿菜”,主要原料为蒲的根茎。用蒲芯烧出来的菜,清香甘甜,酥脆可口,似有嫩笋之味,味鲜爽口,营养丰富。
每逢秋季市面上卖的人很多,也不是很贵。蒲儿菜烧豆腐清爽口可,也是一道很不错的家常菜,就连一些正规宴席上,也有人会点这道菜。

各地各乡风,各地各习俗,盐城人钟情于蒲合,淮安人就更钟情于“蒲儿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