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与人
素心浅读Vol.62 | 《单身社会》:理解单身,应对单身社会

素心浅读Vol.62 | 《单身社会》:理解单身,应对单身社会

作者: 素心浅阳 | 来源:发表于2018-10-02 20:44 被阅读99次

    01

    《单身社会》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他一直关注美国的单身独居现象。

    您身边肯定有不少三十好几的年轻人,他们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不着急结婚,日子照样过得很快乐,“单身狗”的一个群体。我们国家单身男女人数接近2亿。其实,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单身独居现象已经成一种大趋势,可以说,人类已经进入单身时代。

    在美国,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选择独居,在曼哈顿,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独居。在北欧,单身的比例更高,瑞典是世界上独居比例最高的国家,首都斯德哥尔摩的独居比例高达60%。在日本,20多岁的年轻人中,超过74%的人不在恋爱状态,40%的单身人士表示“根本不想找对象”,因为“谈恋爱很麻烦”,或者“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的爱好上”。

    《单身社会》,说的就是这种社会趋势。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他在书中宣告,独身主义、不婚主义正在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02

    他的上一本书《热浪》也与此有关。那本书是调查20年前芝加哥那场摧毁性的致命热浪的。1995年7月12日到7月16日这5天,芝加哥的温度达到史上最热的41摄氏度,仅芝加哥一个地方就造成了750人左右在家中死去,而他们的家人朋友和邻里竟然不知道,也无法得到社会保障体系的保护。克里南伯格觉得这个社会出问题了,他的调查提醒社会注意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独居的人

    在这本《单身社会》中,克里南伯格分析了独居生活是如何兴起的,它是怎么改变了人们对自身、对婚姻的理解;独居又是怎么影响了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甚至改变了人类老去和去世的方式。他得出一个结论:单身社会,正成为一次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做出改变,让未来的社会和城市规划适应这种变化。

    03

    我们的社会有各种各样的家庭组合方式,,第一种他叫做是核心家庭,就是以婚姻为基础,父母和未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我们大部分人在离开家出去上学之前,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属于核心家庭;

    第二种叫多代复合式家庭,就是指超过两代人居住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比如祖父祖母、父母和子女在一起生活的家庭;

    第三种是有夫妻但没有子女的家庭;

    第四种是室友同居家庭,这里面包括男女朋友同居、同性恋同居等形式;

    第五种是单身独居,就是这本书所关注的现象;

    第六种是老人之家或养老院的形式。

    按照美国最新的数据: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在美国,独居家庭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第二大家庭形式,远远超过了其他四种家庭形式。

    这些独居者在性别上,有1700万是女性,1400万是男性。年龄上,18~34岁的年轻独居者有400万,35~64岁之间的中年人有1500万,64岁以上的约1000万。可以看出,中青年人在独居者中占据了大部分份额。

    但美国并不是独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那里几乎40%~45%的住户是独居者,日本的独居家庭也占到了30%。近几年,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独居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04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范围的独居人口的增长?克里南伯格以美国为例子,总结了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个人主义的兴起,这在美国是有传统的。早在十九世纪,美国有两个重要的公共知识分子——爱默生和梭罗,传播了个人主义思潮。爱默生是个先知式的人物,他首先提倡了“个人权益”;梭罗写过一本《瓦尔登湖》,名气很大,他在瓦尔登湖边搭建了小木屋,自给自足,不需要邻居来做伴,并抗拒交税,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遗世独立”。他们都成了美国人的榜样,尤其是年轻人,更追求自我独立,不愿受到束缚。

    二是女性地位的提升。这一点非常重要,女性地位提高了,她们就不需要那么依赖男人了。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的增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她们的经济力量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更加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性权益和生育选择权。

    今天,年轻人更乐于享受远离家庭监管的生活,享受“自主的时代”。克里南伯格在书里说,过去,人们大都认为,“婚姻是女性最糟糕的岁月里的一份保障”。现在呢,“女性最好的年华里并不需要一个丈夫的角色,单身女性最大的烦恼恰恰是——如何解决那些急着要娶她的男人的带来的麻烦!”

    三是通讯方式的变革,人们可以体验到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交所带来的快乐。过去的十年里,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把个人分享和大众传播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即时通讯、社交网络平台与外界保持联系,这就更有力地支撑了独居生活;老年人也可以在家人无法24小时照料的情况下,借助手机和互联网排遣寂寞,并得到帮助。这就使独居并不一定会与世隔绝。

    四是大规模城市化,使得独居成为可能。城市的亚文化吸引了那些不墨守成规的人,城市丰富多彩的包容性,使得他们到哪里都能找到与自己类似的人。一种围绕着酒吧、餐馆、健身房、民间组织、公寓式住宅和更加自由的性观念的生活方式,组成了一种独特的单身文化,他们的各种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各种持不同价值观的独居人士,也都能找到自己的团队和归属。

    第五点是由于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使得独居老人日益增多。根据作者的调查,独自一人的老年生活非常不易。老年带来了种种问题,比如如何适应退休生活、疾病和健康问题、精神上的空虚、经历亲友的故去等等。这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由家庭、市场和国家联手扮演坚强和隐形的支持力量。

    尽管现在流行独居生活,但独居还是常常被人们误解。那些年轻人虽然希望过上独立生活,但在一段时间的独居之后,即使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也会考虑继续保持独居是不是合适。因为亲友们会为他们这种生活方式操心、担心,也有很多人从社会道德的层面批评他们对社会不负责任。

    05

    克里南伯格在调查中发现,关于独居带来的问题跟我们过去的认知和想象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个,独居并不是造成孤独的元凶。独居与孤独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很多人容易把它们混为一谈。作者说“孤独”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心理学概念,你感到孤独,实际上你未必比其他人更孤单。那婚姻会不会让人克服孤独感?其实,糟糕的婚姻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压力、负担和疾病,让你的孤独感更加严重。即使是完美的婚姻,在配偶一方去世后,另一方也会陷入更糟糕的境况中。

    那么,独居是不是等同于孤独?他通过调查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不是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那些擅长交际的单身人士并不一定感到孤独。而在婚姻“围城”中的人,可能更有孤独感。因此,他得出结论,寻找终身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独感的问题

    比如,57岁的路易是一名律师兼业余乐手,他住在西伯克利区,在15年前他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生活后,他一直独自居住。而他一直津津乐道独居给他带来的自主权。他说:“以前结婚后,我很少出门;但现在,我会经常去看电影,跟朋友们去中国饭馆吃饭,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我过得很充实。”

    独居的人们都明白,生活需要丰富多彩,他们为了避免孤独感还有一种更为普遍的选择:养一只宠物。西方社会有家庭宠物的文化,现在有超过60%的美国家庭饲养了宠物,他们把宠物当成家庭的一员。有一位女士甚至问克里南伯格,家里养了一只宠物,这是不是就不能算是“独自”居住了?

    06

    第二个发现是,单身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相反他们更热衷于社会交往。过去的思维告诉我们,独居就意味着与世隔绝,很少与外界打交道。克里南伯格通过调查向我们揭示:绝大多数单身者,投身社会和社交生活的热情更高,他们比同龄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或者音乐课程、出席公众活动、跟朋友们去逛街等。

    克里南伯格采访了一些年轻的都市专业人士,他们说,他们往往会因为过度频繁的社交活动而分心,例如晚上与朋友的聚会、网上从不离线的对话,所以他们从不担心与外界缺乏联系。在投资银行工作的马克说,他在工作中认识的朋友,已经成为他办公室以外最主要的社交伙伴:“我们外出共进午餐,工作之余一起参加运动,我们有一个自己的网球队、一个垒球队,这太有趣了!”

    克里南伯格发现,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加入社会团体,更喜欢聚集在那些创建充满活力的城市。社会的机能也在转变,过去的社会是强调保护人们免受伤害,现在则更多地是转变为让人们把自己的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07

    第三个,独居并不是人生失败的象征,社会需要改变对单身人士的歧视。在对许多单身人士的采访中,克里南伯格发现,主流文化仍然看中婚姻或亲密伴侣关系所带来的安全感,而把独居视为人生失败的象征。在很多公司,上司和同事们更尊重有配偶和子女的员工的私人时间,而宁可打乱单身人士的日常生活。

    他采访过一位棕色头发、个性前卫的女士,她从加拿大到美国来,年近四十岁,开办了一家网站,为单身人士提供产品和社区服务。她向克里南伯格抱怨自己因为单身在职场遭受到的不一般的待遇:“当时我在一家公司工作,有一阵子,办公室里的其他女同事几乎都怀孕了,于是我每天8点上班,而她们10点半才来,下午2点又去看医生了。下午5点就下班,而我却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7点。”而真正激怒她的,是当她知道自己的奖金被取消了,但在另外一个业绩不怎么样的部门,一位已婚同事却拿到了奖金。当她向老板投诉时,老板看起来很友好,却把她看成是“派对式姑娘”。她说,“人们想当然地觉得,你穿着不错的衣服,又总是出去玩,经济上你应该不需要这笔钱。”所以她后来辞职了。

    过去,单身女性购买房屋,也会受到各种不公平对待。《纽约时报》1981年刊登的报道有过这样的标题:《单身女性开始购置房产》。直到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平等机会法令之后,才禁止以贷款者的性别或婚姻状态为由拒绝贷款申请。可见当时对单身女性的歧视有多么严重。在今天,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中的女性比例是54%,但女性的收入依然低于男性,同工同酬也还没有实现。那些选择做“单身母亲”的女性生活并不容易,尽管有很多为单身女性提供帮助的女性组织,但还需要社会机制的进一步保障。

    08

    第四个结论,很多经历过婚姻生活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单身。美国的离婚率在经历上世纪80年代的峰值之后,现在正在回落。统计表明,现在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经历过离婚。在25岁以上的离婚人士中,只有44%的女性和55%的男性选择了再婚,大约占到一半;40至69岁之间的离异人士只有1/3选择了再次步入婚姻。

    婚姻当然能带来经济上的好处,男女双方结婚或者同居,能够买得起更大的房子,住上更好的街区,共同分担一些费用,例如有线电视、网费和公共事业费用等。而且万一你生病、失业、回学校念书、打算尝试一下不一样的生活时,伴侣的薪水福利都能带给你更多的安全感。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放弃婚姻的各种好处,选择独自生活呢?克里南伯格发现,对女性来说,她们可以摆脱不被感激、不被重视、无报酬的家庭责任,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对男性来说,他们可以拥有更具冒险精神的、更丰富的社交生活。

    在采访中,克里南伯格遇到了一位教师海伦,她也是个作家,她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但并没有找到第三任丈夫。海伦说:“婚姻太无聊了。我结婚的时候比任何其他时候都要过得惨。”她说,“我们陷入爱情一次,婚姻却没有获得成功;第二次又陷入爱情,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一次两次你有了经验,婚姻与真爱会拯救我们的神话破灭了。”很多夫妻在僵死的婚姻中凑合着,因为他们害怕孤独,也不知道怎样自处。很多离异人士表示他们已经“不再相信婚姻”了,这让单身这一选择显得更有吸引力。

    09

    第五个结论是,我们都会老去,可能都要面对年老的独居生活,所以需要家庭、市场和国家联手提供各种保障。对于那些经济上有保障、日程繁忙、拥有丰富的社交生活的人来说,独居可能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但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独居往往会导致一种危险的状态。这就需要各种社会机构——包括来自家庭、市场和国家的,对他们提供支持和保障。

    克里南伯格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叫玛丽安的老太太,独自生活了几十年,2007年的秋天,她孤独一人去世了。那年她79岁,她自己叫了救护车,住进了洛杉矶她家附近的一家医院。两周后,一次完全的心跳骤停之后,她的生命结束了,而这个时候,玛丽安身边没有一位亲戚朋友,后来,公共管理署把她安葬在当地的公墓。

    10

    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到2006年间,典型的单身独居老人平均每天有10个小时独自一个人待着,2个小时与家人在一起,2个小时与朋友和熟人在一起,还有1个小时从事其他活动。年老会失去独立性,需要依赖于旁人或机构,这是困扰很多老年人的问题。有一些城市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得很好,比如纽约市,他们为老年人和独居者提供慷慨的公共服务,几乎每个社区都有老年中心,提供午餐,组织社会活动,并帮助老年人参加其他公众活动,鼓励老年人在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区中安度晚年,这都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最后,克里南伯格专门去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考察,斯德哥尔摩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独居人口城市,学习这里是怎样服务独居人群的。斯德哥尔摩的独居人口达到了60%,家庭形式正在解体,但是瑞典的福利政策给这里的单身社会提供了保障。 在斯德哥尔摩,克里南伯格看到,很多住宅楼宇都改造成了适合单身人士居住的小户型住宅,这些住宅面积虽小但功能齐全。

    在市中心的昆舍尔门区,建造了以一居室、二居室为主的公寓楼,楼里面配备了一间餐厅,餐厅配备了小型升降系统,可以把饭菜送到每一个单元;一间洗衣房,这里有可以把脏衣服送到楼下付费洗衣房的传送带;一间托儿所,可以为单身母亲和其他单身男女提供服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府改变了公寓分配体系,父母需要为他们刚出生的孩子排队登记一间小型公寓的使用权,这样就可以确保孩子在高中毕业时,能够分到一间小型公寓。有的父母还会把自己的大型家庭住宅更换成比较小的“空巢”住宅,用来帮助孩子走出独立家庭生活的第一步。

    其中,为体验独居生活的人们特别设计的是一种叫做“一起拥抱人生旅程”的社区,这是专门为40岁以上、家里没有子女、有兴趣下半生一起体验独居生活的人们设立的。在这里,跟你常看到的养老院模式不同,他们是全职工作的中年人和退休人士住在一起。这里有大型的餐厅和开放的厨房,可以供大家集体用餐;还有一间图书室和电视室、一间电脑房、一间洗衣房、一个编织区、一间木工间、一间兴趣小组活动室,还有公共花园和休息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做自己喜爱的活动。楼上有露天屋顶区和派对宴会厅,地下室有一间巨大的健身房和桑拿浴室。每一个住宅单元里有一间卧室、一个客厅和一个小巧的厨房,你可以到餐厅用餐,也可以自己做点可口的饭菜。所以这里的老年人可以过得很开心愉快。

    瑞典还有良好的国家福利来解决公民在独居生活中最困难的问题。比如女性独自生育一个孩子,她将得到雇主和国家共同支付的十六个月带薪育儿假。政府还提供了一流的儿童保育设施、公共医疗体系等。相比较而言,克里南伯格认为,美国不可能提供这种慷慨的社会福利政策。

    克里南伯格在书里总结说,独居,和结婚一样,只是一种生活的可选项,并不是通往重塑自我和个性的唯一途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应该受到排斥和歧视,相反社会应该为独居人群做好服务和保障。

    圈重点:

    《单身社会》的主要观点: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次空前强大、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未来的社会和城市规划要适应这种变化。

    我们还需要加深几个认识:

    比如独居并不是造成孤独的元凶;在社交媒体时代,单身人士并不与世隔绝,相反他们可能更热衷于社会交往;独居也并不是人生失败的象征,鉴于我们都会老去,都可能会过上一段单身独居的生活,所以需要家庭、市场和国家联手提供各种保障,在这方面全世界都可以向瑞典学习他们的经验,看看他们是怎样在社会机能上为独居人士服务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心浅读Vol.62 | 《单身社会》:理解单身,应对单身社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ua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