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事实,二谈感受,三探需求,四提请求。
一讲事实。观察和评论,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观察到的是事实,评论出来的是观点。
回归事实本身对沟通很重要。
比如,你天天不早早起床,这个是观点不是事实。
我发现你最近三天,都是临近上午11点才起床,这个是事实。
清楚地陈述事实,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你太懒了,这个就是评判,是一个观点。
把起床晚,跟懒孩子对等,就是人格上的评判,会给人带来伤害。
还有言过其实的。你天天这么晚才回家,你都不管我跟孩子。
更严重的是,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拿出来一一宣判,这些不仅不会使我们看清事实真相,反而会激发对方的一种更抵触的情绪。
同时去揣测他人意图,不利于接近事实本身。
二谈感受。感受被忽视的情形,很多人不愿意谈感受,因为从小到大,他的感受常被大人忽略。
比如孩子“啪”摔倒了,大人们会说,赶紧起来,哭什么哭,没什么好疼的。男孩子流血流汗不流泪,不能掉那金豆子。
大人们误以为隐藏情绪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真实表达情感的本领被削弱了,其实不利于情绪管理。
不要让孩子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包括我们自己也一样,不是宣泄而是,照顾自己的感受,帮助孩子建立情感类的词汇。帮助来访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词汇库:难过、忧伤、痛苦、孤独;开心、愉悦、兴奋、激动、自豪。
谈感受的好处: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向别人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非常有利于我们沟通。
三探需求。
看自己的需求,你有一个感受,背后必有一个自己的需求,找到感受的根源,说出具体的要求。
对别人提出的看法,说出我们的感受,提出我们的需求。
通常有以下几种表达方式:
1自责;
2指责对方;
3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伤心难受,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我们感受了自己的需求,也感受了对方的需求。
别人对我们的指责、批评、评论,往往那背后都隐藏着他的期待或者需求。
比如,你大吵大闹,太烦人了。
这是感受,她背后的需求是: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再比如,你天天那么晚睡,太让我生气了。
这是感受,她背后的需求是:希望孩子身体健康。
所以,第3种和第4种表达方式,更有利于我们沟通。这是非暴力沟通,对客观事实作出主观的选择,而不是第1种自责和第2种指责他人。
四提请求
当你清晰地厘清感受和需求,就不难开展下一步了。下一步明确提出请求。
为什么提请求,而不提要求?因为请求更有利于我们进行非暴力沟通,会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你有什么想要的,你把它说出来,重点是你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这很关键。
改变说话的方式,你天天这么晚睡觉能不能放下手机,不玩手机,这是不要什么。
可以改为:妈妈看见你,最近三天都是12点以后才睡觉,让我有点担心了,我希望我家的孩子身体健健康康的不得病。咱俩好好聊一聊,每天这个作息时间,该怎么安排。
背后的意思很明了,我不是不让你玩游戏,而是天天玩游戏都睡得那么晚,影响到身体健康了。
同时你也说出来,你想要的是什么,并不是你就得按我说的几点睡觉,而是我们共同探讨一下,作息时间应如何调整,才有利于健康。所以这样的沟通就让对方很舒服。
因此这种说话方式,对方感受到是被看见、被关注,同时你也表达出你的需求:担心孩子的健康,他感受到的是爱和支持。
你天天大吵大闹,烦死人!可以改为这么说,妈妈现在正在工作,你能给妈妈创造半个小时的安静环境,让妈妈好好工作吗?孩子一般都能做到。
若有的孩子就是不听,一味地在那儿制造大声,那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是孩子内心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的。
对方没有非暴力沟通知识怎么办?
一个小妙招:启动全身心倾听。
千万不要希望对方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急于打断对方。对他的感受作出积极回应,对方情绪就会立刻得到好转,因为他的情绪流动起来了。
沟通方法:把具体要求提出来,越是具体越好,然后请对方给我们反馈。注意是请求,不是命令和威胁,命令是一种非常暴力的沟通,会让对方感到恐惧和内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