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要学会自律和专注
听完孝庄太后教导之后,康熙便对济世另眼相看,发奋读书。
一天,在课堂上,康熙突然问济世自己目前的学问如何,若是参加科举考试能取得进士吗?济世沉默不语,摇了摇头。康熙又问能考取举人吗?济世便直说康熙目前的实力与秀才不相上下。
康熙听后,心里大为不悦,自此便暗下决心,要参加科举考试与天下学子比一比,于是便让魏东亭打听科举考试的相关消息。在课堂上也更加努力学习,课下更是用工读书和温习,连吃饭的时候也开始读书。
转眼间,科举考试时间到了,魏东亭打听出考试试题,康熙便在独立的房间作答。针对“先王之法”与“时政之要”两道策论,康熙如胸有丘壑一般才思敏捷、下笔有神,在规定时间内按时交卷。最终结果下来后,康熙位居三甲,考中探花。
觉|管理,从自我管理开始
要做好企业管理,管理者首先要做好自我管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律和专注。
康熙决定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从之前每次听济世讲课都不耐烦,到每天济世离开课堂后他仍然继续读书。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自律。体现到管理者的自我管理上,就是对个人时间的管理。
正如康熙科考之前的复试一样,管理者在自我管理上,既要遵循外在的规律也要遵循内在的规律。其中,以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资源为例,人类对时间的利用,往往体现在个人作息时间和规律上。就人类的生理条件而言,在十一点之前睡觉最好,因为我们身体从这个时间点开始自我修复,但是,每个人的作息时间和规律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调节,但不管如何调节,都应确保其运行良好。
学|设定目标,付出决心和努力
康熙为了能够顺利通过科举考试,他对自己进行了严格的时间管理,为了备考,每天都投入大量的时间用于看书和温习,甚至连吃饭的时间也用上了。
但反观现实,有多少人为了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答案是很少,一方面源于没有清晰的目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即使那些设定了目标的人,也并不是都能够很好地做到自律和专注。
例如,人们常说的利用好“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其实质并不是说每天晚上的八点到十点这两个小时最重要,而关键是在于我们对这两小时采取怎样的运用方式。如果我们选择陪伴家人,至少我们的家庭会和谐幸福;如果我们关注目标,就会为目标的实现而做更加充分准备准备;如果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那么就在为我们的未来储备更多的能量和动力。
但是,回到现实中来呢,有多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消耗自己的时间和生命——打麻将、看电视。再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每天最重要的两个小时,就是凌晨的四点到六点,因为这是一天当中不会有任何骚扰的时间,也是我们头脑最为清醒的时刻。一些成功企业家,比如说像李嘉诚、王永庆,他们往往会在这个时间做出企业的重大决策。
思|管理要学会抓大放小
企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成长的过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每天只知道抓小事,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大事,也没有员工愿意会跟随这样的领导。
因为管理的结果是对企业的效率负责,如果管理者只专注具体的事情,往往会导致管理的错位。而真正优秀的管理者,都懂得“难得糊涂”,懂得自律,更懂得聚焦,真正做到小事糊涂,大事认真,注重效率的优化组合,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无限可能。
康熙在备战科举考试时也是如此,要参加科举考试,他自己必须充分复习,但这还不够,对科举考试的了解也是关键因素,因此他让魏东亭去搜集相关信息,这还不够,在备考之前,他通过对济世提问,明确了自己当前的差距,因为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康熙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效率最优组合,最终创造了奇迹。
行|从管理自己到管理他人
管理好自己是目前被实践印证的最有效果的管理成果提升方法!只有能管理好自已的管理者才有资格和内在能量来"管理他人"。用德鲁克的话说,管理者能否管理好别人从来就没有被真正的验证过,但管理者却完全可以管理好自己。企业家王健林就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6点之前起床,每天一个小时跑步健身,早上7点半准时迈进办公室。六十岁的年龄拥有二十岁人的精力。有人在网上晒过王健林的一天,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生活是很规律的。这样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让他有精力建造那么庞大的商业帝国。
正如康熙一样,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件事,就是个人的自律带来的是生活上的规律和工作的高效。但最好的自律叫“他律”,让自己进入一个对个人成长和学习有要求、有高标准期望的社交圈或学习圈,用“他律”的力量达成最佳的“自律”!而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的“自律”,则来自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思维的转变,也就是“抓大放小,永远只做最重要的事,最紧要的事”。
真正管理能力提升就像中国人下棋一样,走一步还要看得到前面的三步。而不是像现实当中绝大部分管理者遇到问题时往往是见招拆招,永远都在做“救火队员”,反而忘记了“救火队员”往往就是“放火队员”。仅仅着手扑火,虽然很容易换来短期成效,但很容易被问题牵着鼻子走,陷入到问题当中。
要是不想当“救火队员”,就需要抓住问题的本质,系统地解决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企业经营者一天到晚都忙着“救火”,哪里还有时间思考企业的未来呢。那么,在企业中,究竟什么才是大事情?什么又是小事情呢?
这就需要对企业中的各项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简单地说,从原则上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经营者做未来的事情;
2、管理者做现在的事情;
3、员工做过去的事情。
首先,对于经营者,决定企业未来的事情是战略,企业经营者要面向未来,而不是纠缠过去。同样是错误,操作上的错误可以通过下一次操作及时改正,但战略上的失误却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毁灭。
其次,对于管理者,关注的是管理的成效,其对企业的影响表现为对当下工作的管理。管理者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能。其中,既有针对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与技巧的提升,也是针对部门或团队的工作协作与分工,还有从公司整体层面的制度体系建设和框架搭建。
最后,对于员工,作为执行层,其工作最终体现在成果上,而对其成果的考核其实是对员工过去工作的评估,也是对企业以往与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等因素的评估。而对此可以调整的因素,除了管理者所涉及的员工能力提升、团队协作与分工、企业制度体系之外,还有管理者对员工是否能进入企业的面试和甄选。
教|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在康熙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中,从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身上,我们都能找到值得学习的要点。
因为不服输,不愿落后,康熙决定与全国考生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而在决定参加考试之前,和济世的这一问一答之间,自己在学业上的薄弱深深地刺激了他。可以说,康熙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济世。一般人面对康熙的提问,肯定会心口不一地奉承康熙,但济世并没有,他说了实话,且毫无保留。济世是一个勇敢的人,敢于在康熙面前实话实说。
同时,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管理者。济世将客观的事实提供给康熙,最终推动康熙做出“参加考试”这一决策。
对于领导者来说,如何通过良好的提问,收集自己所需的信息,然后再制订正确的策略,并通过良好的管理,推动员工达成目标,也是领导者需要思考的。
再看好的管理者魏东亭,他的每一步行动,但凡康熙要求的,他都提前想到了,从了解科举考试到亲自守护康熙进行科举考试时,他连科举考试还有多长的时间都康熙算好了。
作为管理者,也应如此,提前做好规划和管理,同时也做好过程监督与管控,才能一步一步地稳扎稳打,推进目标达成与实现。
康熙要参加科举考试一事,苏麻喇姑肯定会第一时间告诉孝庄太后,因为她忠于职守,永远都会让自己的领导第一时间知道事情的进展,知道自己应该知道哪些不应该知道哪些。
最后,与之相应的是,身为统治者的康熙,也是一位合格的领导者。即使参加科举考试,他也不会仰仗自己的权威去敷衍塞责,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去参加,凭借平时日积月累的温习去备考。
决定匿名参加科举考试的康熙。这一次,作为管理者,康熙是成功的,但他对考试的理解任然不够准确。从决定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康熙就勤奋攻读,很多时候,济世离开课堂后他还继续留下来看书,他也很好地利用了自己的八小时以外的时间。
在企业日常管理和工作中,其实,最好的自律是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并不断地提升工作交付的质量。康熙和他身边的这一群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自律,因为他们都做到了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文章节选自“大师兄点评清三大帝”第一部《向康熙学战略》,新书首发预售中,欢迎联系预订!
《向康熙学战略》-研读企业创业的艰难与战略决策之道;
《向雍正学用人》-探寻企业规范管理与识人用人之道;
《向乾隆学领导艺术》-破译职业经理人领导艺术与家族企业传承密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