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王昌龄以及他的这篇描写春宫之怨的《春宫曲》,这又是一篇讽刺、揭露社会现实的作品。
王昌龄,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只可惜,安史乱起,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
《春宫曲》这首诗是借汉武帝废除陈阿娇而独宠卫子夫为题,暗喻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卫子夫原本只是平阳公主府中的歌女,但生得漂亮,能歌善舞。
因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不生育,武帝妹妹平阳公主便把卫子夫送与了武帝,汉武帝刘彻看到卫子夫后甚是喜欢,非常满意 ,于是就把她带入到宫中。
此诗就是汉武帝初见卫子夫时的场景。卫子夫后来成为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当真是飞上枝头变凤凰。
如果说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那么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便绕不过去。
陈阿娇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刘嫖的女儿,姑姑当年问汉武帝愿不愿娶阿娇为妻,武帝答“若得阿娇,当金屋藏之”。这就是“金屋藏娇”这个典故的由来。
如果说陈阿娇能够成为皇后,是因为命好,以她的身份地位嫁给汉武帝顺理成章,那么卫子夫能够成为皇后,则完全是一部励志剧,是一个屌丝的完美逆袭。
这样的人生经历,也是令人羡慕,不过她后来的下场,其实是很悲惨的,儿子在叛乱中被处死,自己也最终落得下场凄惨,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虽然没有描写她后来的遭遇,只是写了她与汉武帝相遇的故事,但是很显然,正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描写,从而告诉了世人,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艳。
王昌龄这首诗充满了讽刺,借用卫子夫的故事,讲述了现实的残酷。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唐·王昌龄
赏析
《春宫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这首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远。
这首诗是王昌龄宫怨诗中的名篇。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并立其为皇后而废弃了陈皇后一事,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括。全诗通篇都是失宠者对“昨夜”的追述之词。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这两句的意思是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桃:桃花。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也指唐宫。
前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
“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
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穆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
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后两句的意思是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新承:一作“承新”。宠:受汉武帝宠幸。
后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
“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
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