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论是特别的成功人士还是极端的失败者,其实都要追溯到整个家族,至少三代人的家风家教,才能找出真正深层次的原因。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这句老话是没有错的。苏东坡为何有才?基因,基因,基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苏东坡为何有德?最重要的还是家风。
苏轼家族优良的家风与格调苏东坡的爷爷就是一个很牛逼的角色了,在四川眉山镇是一位比较有势力的乡绅地主,虽然不识字,但是人品不凡,荒年欠收的时候就会开仓放粮周济众人,时常与亲友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不拘一格。他的儿子苏洵也就是苏东坡的父亲其实很有天资,但是不努力,有人为他可惜着急。在中国,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有乡亲皇帝不急太监急,巴巴的问这位悠哉悠哉的老头儿:你家小孩那么聪明,你怎么就不知道逼他用功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呢?这位老头一点也不恼怒,平静的说:这个我不发愁。意味着他对于儿子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充分自信。
果然等他的这位公子娶了亲,到二十七岁那年生下长子苏轼,突然祖坟冒青烟就开窍了,他要给他的儿子做好的榜样,实际上还是看到自己的哥哥,自己的舅姥爷,还有两个姐夫都已科考成功,走马上任,(这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家族的优异基因),他受到很大刺激,开始发奋读书,跑到京城考取功名去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最后灰溜溜的跑回来了。但是也从此沉下心来做学问,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考中了,成绩没有两个儿子的好看,甚至是沾了儿子的光才找到了一份为皇室写传的差事维持了晚年的体面,所以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还是硬道理啊。
再说苏轼的母亲姓程,程家当年的势力高于苏家,苏母乃大家闺秀,受过教育,苏轼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心情不好就到江淮一带散心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有一次母亲教儿子读《范滂传》说的是范滂英明神武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但是因为劾奏了贪官污吏一帮人,反被追杀,有义士劝他逃跑,但是范滂怕连累到朋友还有老母,慷慨赴死,临刑前与老母道别,劝慰母亲不要伤悲,老母说我为你骄傲。范滂就义时才三十三岁。小东坡就问母亲,如果他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愿不愿意,母亲回答:你能做范滂,我就能做范滂的母亲。充分显示了当年苏母广阔的心胸,和超凡的见识。
苏轼俩兄弟,那是一辈子的手足情深。苏轼狂傲不羁,但是苏辙却稳重低调,很多时候都是这位弟弟在背后默默地为哥哥排雷扛担子,无怨无悔。他们两的来往信件忠实的体现了他们真挚的感情。而且苏辙虽然官做的比哥哥大且稳,甚至有几次都受到哥哥的无辜牵连,也不影响他对兄长的尊重,他生养的几个孩子的婚事都是由当时已经被贬流放的兄长鸿雁传书牵线搭桥的。所以说他们整体家风是非常和谐温暖的。这也是苏轼几经挫折都能笑谈自若的内在力量。就好比当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残酷迫害下仍能坚强活下来的前辈,他们大都是因为在人心涣散,亲情背离的时候,却依然有一盏等他们回家的灯,有着温暖的亲情支撑才能坚持下去的。
强大的基因,优良的家风加上温暖的亲情这些成就了亦庄亦谐,有趣可爱,坦荡天真的苏东坡,还有他那位人到中年才发奋读书,还能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掩盖光芒的父亲苏洵,和他那沉稳谦和并且才华横溢的弟弟苏辙。给我们世人留下最美好的榜样与向往。
苏轼家族优良的家风与格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