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而习之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八》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八》

作者: 钱江潮369 | 来源:发表于2019-11-16 18:18 被阅读0次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区别。

二、说明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三、论及医生临诊时有关事项,阐明了不信鬼神和相信医学的科学思想。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①,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②。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③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④何以独为五脏之主?

岐伯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⑤;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注释】


①方士:古代懂得方术的人,这里指医生。

②奇恒之府:奇,即不同的意思;恒,即平常的意思。奇恒之府,即异于平常之脏腑。

③魄门:魄通“粕”;魄门,指肛门。

④气口:指手腕横纹外侧桡动脉搏动处,是诊脉的常用部。

⑤至德:至,至高无上;德,指医疗理论。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他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是秉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阴质,就像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秉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地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疏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气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么气口脉可以单独反映五脏的病变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阴脾的运化输转,而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阴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所过之处,也属太阴经脉,主朝百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口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必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候的虚实,察看其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病情的表现。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么医疗技巧。对于有病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


【学究】


      要把病治好,先要懂得病理,而厘清病理的发生,必须明白阴阳的运化。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就是藏阴之处,是先天阴气的表达,而这些内在的运化需要通过后天的六腑运化才能得以生发。这就是身体运化的核心所在。

      胃是接受后天能量的门户,肺是促成能量运作的气机所在,这两个脏腑是养育先天阴气的关键部位,所以特别容易出现问题,也是调理身体必须要关注的核心之处。

      脏腑功能个不同,藏生精气,腑是运化,这样彼此促成能量的变化,机体的能力能量收发,便会源源不断出现,一旦各个脏腑出现变化,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运作,于是就可以通过身体各部位表达出来的症状来判定应该如何处理和平衡。

      能量运化,可以通过脉象来判定,这是中医诊断的关键所在。一个高明的医生,必定能够通过脉象的变化明白问题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所有这一切都在遵从阴阳变化的这个基本原则。可见中医之博大便在于变化的关键把握

相关文章

  •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八》

    【本章要点】 一、论述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区别。 二、说明诊脉独取寸口的道理。 三、论及医生临诊时有关事项...

  •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022.07.29周五晴 D210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709 《黄帝内经》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原文】 ...

  • 素问第11 五脏别论篇-黄帝内经白话文

    五脏别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方土,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

  • 《黄帝内经•素问》七:阴阳别论

    [原文]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脉有阴阳,知阳...

  • 《黄帝内经·素问》07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对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

  • 【锦】打卡44《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其二)

    图/锦璱(图文设计) 上一篇:【锦】打卡43《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其一) 打卡44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其二...

  • 似懂非懂读书法

    最近读《董氏针灸注疏》,书中大量的引用《素问五脏别论》、《难经五十难》等医书的内容,大量的文言文,着实把我给...

  • 通经络与补气血需要双管齐下

    《黄帝内经》分《素问》和《灵枢》两卷,素问重点在五脏六腑生理病理,以气血为入口来平衡阴阳解决健康问题。灵枢重点在十...

  • 刺热篇

    《刺热篇》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三十二篇文章,本篇所论,涉及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针刺方法及预后等内容。据经文所...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藏别论 十一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oy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