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相对论你》有一期节目,题目叫“婚姻经济学”,听起来有点怪怪的,因为我们通常都把婚姻、爱情,看成很罗曼蒂克的事情,觉得它若染上铜臭就庸俗了。可惜,真实的婚姻是离不开经济问题的。我们且看两位主持人对此说了些什么。
有一个人叫福利德曼,他写过一本书---《福利德曼的生活经济学》。里面花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论婚姻的经济学意味。他说,在社会分工不明确的时候,其实一对夫妻是一种很有趣的共同组织的生活形式。老公不仅仅是老公,他同时是水管工、泥瓦匠,杀猪工,猎人等,是这些生活角色的整合,而女性是洗衣工、做饭工、妈妈等很多角色的一个组合。为什么现代婚姻比较脆弱?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明晰了,很多东西可以外包。当女性发现在抗煤气罐这件事上老公远不如楼下的保安来得专业的时候,她就会发现老公的业务资产的剥离。男人以前的角色是盖房子,现在不需要你盖了,有专业的房地产公司盖。随着整个世界分工的明确,就像企业不断地把业务外包出去一样,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福利德曼在《福利德曼的生活经济学》里面,特别提到一个观点,他说一段婚姻除了要门当户对,就是在资产合并恶时候属于比较“均势”的一种合作以外,还要有感情在,它需要情感上的互相认同。
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人,喜欢赞叹过去的婚姻稳定,离婚率低,认为现在动辄离婚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我觉得这种看法不过全面。事实上过去婚姻的质量并不高,许多人不离婚,主要是因为经济上互相依赖,离婚了难以生存,于是只好“凑合过”。在分工不细致,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女人离不开男人,就可能没地方住,没人挑水,凡是力气活都没办法完成,男人也一样,离开女人,衣服没人做,衣服破了没人补,甚至一顿热乎饭都吃不上,光棍好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20世纪60年代我教中学,班里有几个学生曾对我说过,学校附近有一个老光棍,衣服破了没人补,自己又不会,只好用糨糊粘上。我就问:‘那下雨怎么办?’他们就笑。这是真事,不是故事。这就可见,如今离婚率的攀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谁都离得开谁了”。我没有你也能活,你能办的事情我可以外包给专干这行的人,当然我就不怕你离婚了。维系婚姻的纽带,一个是经济,一个是情感。经济是相对稳定的因素,情感则易变得多,因此,当经济作为婚姻主要支柱的时候,婚姻自然要稳定一些,而一旦经济因素退居第二位,情感因素地位上升,婚姻也就像情感一样,飘忽不定。我觉得这很难笼统地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社会就是这样变化的,我们只能尽量兴利除弊。
作为教育者,为什么我要说这些?因为我主张把这些事情讲给学生听,甚至主张在课上或者主题班会上公然讨论这些问题,当然,是在中学。这有什么好处呢?一旦学生对于婚姻的经济学有所了解,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现在比例很大,有的班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就会对幸福多一分理解,这就可以减少一些亲子矛盾,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另外,这对于防止早恋也有好处。你把婚姻说得越真实,越能促使学生冷静对待爱情问题,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年轻人的恋爱还是以婚姻为归宿的。他们会明白,如今谁离开谁都能活下去,所以情感的稳定性就非常重要了,于是他们在情感问题上就可能成熟一些,慎重一些,这正是防止早恋最好的堤坝,比家长,教师生堵硬截强多了。婚姻观,应该是学校青春教育的重要内容。
读后感:确实现代的婚姻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其中涉及到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关系学,甚至哲学等很多知识领域。可以说我们人类赖以繁衍生息的就是靠着婚姻维系着。从古至今,确实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将来也必然会随着经济,文化,文明的发展也会有很大的变化,至于如何变迁,谁也无法预料。
可以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到了若干年后,人类到了高度的物质文明,生存肯定不会是什么问题,甚至连生殖都可能不一定需要目前的方式来进行,那么到了那个时代,这种家庭式的生活,维系婚姻的本质性的东西都有可能被打破,那么也许婚姻存在的价值都可能被取代了。就算是在当前这个时代,单身主义抬头,还有丁克家庭的出现,个体独立意识被强化,在主流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也是在不断的下降的。甚至最近发生的对同性问题的打压,也是人为的在阻止生育率下降的主观行为,也是完全体现的一种“非人权”化的反自由和自然的倒退,也是值得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所谓国家意识和个人价值观相矛盾时,可能会出现的摩擦的升级。
回到现世,至于婚姻观还是因人而异,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确切的答案,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使就算是普世比较认可的婚姻观,比如什么门当户对,也会有意外发生。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完全令人认可和满意的答案来供人选择。甚至,你只有试错之后,才知道原来这样是不对的,很多人回过头来才会知道自己的问题。当前,可能比较务实的前提,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相近的三观,有一定的感情基础等等,会相对来说这些会为稳定的婚姻生活有所铺垫吧。
我想即使你把这些道理,还有很多事例展现给学生,估摸着还是不会有太大影响。毕竟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个体独立意识抬头的时候,他们也不一定会接受你所阐述的道理,而且处于懵懂时期的少年们,也不一定是为了婚姻的目的而交往。很多时候也就是好感,还有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互相吸引。而如果是度过了学生时代之后,走上社会,上班之后的男女交往,就会有一定的明确的目的性了。当然,随着年龄增加,心理的成熟也在加强,一般来说都会有自己相对明确的婚姻观,即便如此也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磨合。而那种短暂的婚姻,可能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心理不成熟上,抑或其他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发生吧。
当婚姻不在成为人们唯一的选择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目前日趋脆弱的表现,其实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去担忧,只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可能不太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切实需要更多关注于那些单亲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淡化它,其实这点在欧美西方国家,一般处理的都还比较从容一些。我们由于国情,可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还是不太容易解决此类问题,所以还是希望我们的婚姻的巩固率还是高一点要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