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把某个标签用来告知自己是怎么样的,标签能让对方比较快对你有一个框架的了解,但标签同时也会限制住你。
比较于普通的人际交往,大可以利用标签拉近了距离感,达到交际目的;而较于深层次的情感关系上,标签化难免框限。比如有人说到你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但你某天突然发脾气没谅解对方,对方很可能用“温柔体贴”的标签去质疑问难。标签用于轮廓笼统的一面,人类的多种面相以及阶段与情绪变化无常,不应由一个标签框限。
今天刷抖音看到一个带着dom的标签,忽然间想到了自己之前因为迷茫的局限认知陷入沉思,觉得自己是这样子的。但过了两年,遇到某个女生打破了对自己认知局限性的定义,不禁陷入了徘徊不定。
因为往常不少人问我是否是个那般的人,觉得我是那般的人。所以我犹豫了,觉得自己从框架跳出来,是否在打脸曾经的自己。没等我犹豫不决多久,某个女生问我认识到自己曾经的局限不是件很好的事吗?我就着这句话问自己到底在担忧什么?承认自己认知狭隘很难吗?先前的自己,从试错到认知错误到更正,这可是个进步的旅程啊!
于是乎,我就瞬间清醒了。或许,在过往那个阶段里,那个当下的认知里,那个标签也本是最佳答案。只不过标签仅能用于片面理解,如同《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一书中逻辑的解析。
与他人往来,介绍自己时,可以用各种标签去形容;以此让人们更快速了解到你,也能从共同标签入手去制造共同话题。可当你被标签拿捏时,就需要用标签片面论来跳脱出。比如有人质问你为何不善良了?你就以自己的善良是建立在某个前提上,当失去某个前提就是另一个面了。
使用标签有利有弊,要懂得不被束缚住才是使用。当你使用标签定义自己时,是有益于还是利刃向己,皆由你这个使用者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