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我们简单了符号学结构主义的范畴,对符号系统内部的关系以及符号系统构造理论的研究,都被称为结构主义。符号系统论成立的必要条件是符号一定具有任意性。而任意性原理来源于对当前符号行为的观察归纳总结得出,是一种经验性形成的概念。在系统论解释下,符号又具有了其他的性质,这些性质通过演绎推理得知,所以把握住系统性原理,就能推演出自己的符号结构主义理论。通过观察,也可以认识到周围的结构主义。
世界上的结构主义实在太多了,从简单的家庭组成,公司,政府,社会组织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每个结构内部又分为其他的小结构,每个小结构之间互动最后完成这一个大结构的功能,但这并不是符号学的范畴,符号学不具体讨论现实的运作方式,这些属于其他学科的课题,管理学等等。而讨论的只是在这个结构中共存的符号结构。讨论完这个符号结构在讨论他具体的运作方式,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就拿家庭来说,有一些家庭成员的符号,用于区分家庭中的每个家庭成员。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些身份符号,几乎可以指称所有的家庭,由这些符号构成了一个符号结构,而形成了一个家庭符号系统。
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这些符号的基本含义是用来说明家庭中每个人的关系,用于区分每个人,这是这些符号的基本功能。但家庭运作起来并不能只能依靠区分出来那个人这么简单的符号系统,所以这个符号系统,在远古时期又进行了扩展,比如父亲这个符号含义拓展成了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主事人等等,母亲的含义拓展到了相夫教子等等,子女也有了对应的符号意义。每个符号相互约束后就形成了新的家庭文化,不再简简单单用于区分人说明关系,而加上了一些功能性和伦理。这些渐渐的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文化,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约束性,成为每个家庭成员行为的理论根源(可以通过因为你是某某角色,就应该怎么样?)。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符号结构中的每个成员也在发生变化,符号结构也不是一层不变,也可以看出在充分发展每个人的具有的个性和能力的情况下,符号系统内部也在有机的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
这里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符号在最初出现,到因为外界需要具有了更多的内涵,随着外界变化减少符号本身也稳定了下来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属性,而当外界再次发生变化时,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属性的表现出了约束性,也就是符号意义大于了现实意义,抑制符号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每个人感到错乱。因为按照以往符号结构的定义,我应该是怎么怎么样的,而现在我却做了不是我这个符号定义范围之内的事,实现了某种功能,而外界仍然以一种符号定义我,这是不合理的。受到这一影响最大应该就是我们的女同胞了,相对于传统文化结构她们的文化内涵,她们的改变是巨大的。回过头来,可以看出一个问题,符号结构从一种辅助现实结构的工具,到最后反过来约束了现实结构的转变,说明了符号结构具有了现实功能。 这样的一种能力,有好处也有坏处,应该警惕符号结构的固化形成的一种社会约束力。每当感受到出现某种符号错乱的时候,就应该从符号根本上来讨论这个问题,适合的进行调整。
已上从小的家庭的符号结构出发,就已经发现了符号结构在家庭中的巨大作用,甚至从一开始毫无意义的几个代名词(我们完全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父亲母亲这些关系,它们的出现是随意的),最后成为了一股具有强大力量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符号结构系统,反过来成了符号控制人的行为(你是男人,就该怎么怎么样。同样你是女人,就应该怎么怎么样。哈哈哈,不过激讨论这个话题),让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
当然不是这样的,符号结构一如它不讨论现实运作方式一样,它脱离实际。人完全可以做不符合他在某个符号结构中已经存在的含义,他可以是任意的,符号含义本身可以轻易改变,我们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为重新定义在某个符号结构体系中某个符号的内涵,从而让它影响到整个符号系统进行相当的调整。
所以,用行动证明你是谁,而不是用符号证明你是谁,那是一种自我抛弃(你要用符号控制你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