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对挫折的真实感受不被理解
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父母对宝宝的各方面发展预设了自己想要的期待标准。一旦我们拿自己心里想要的标准去套在自己宝宝身上,当宝宝的表现达不到我们的期待时,我们的反馈就会不自觉地带上失望、指责、羞辱的感觉。
宝宝做思维训练题,学看图讲话、学跳舞,学弹琴,要学得内容多了,不会的也就自然多了。遇到不会的,对妈妈抱怨说说:妈妈,我不会,我不想做。
这其实只是宝宝面对挫折时在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想求得妈妈的帮助。但频次一多,妈妈就会容易产生各种担心、焦虑,进而错误解读为:怎么我家孩子老说我不会,不想做,这智商会不会有问题啊;遇到一点困难就说不会,抗挫力是不是太弱了!
并且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应模式:
a.你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呢!(妈妈心里如果这么想,即使嘴上不说,但你的表情也会有变化,孩子会通过观察你的表情理解:妈妈对宝宝不满意,宝宝现在不受妈妈喜欢)
b.我们可以用…的好办法,来,妈妈教你!(妈妈急着想让宝宝解决这个难题,想帮助宝宝。但如果此时宝宝真的已经很受挫了,在宝宝心里,这句话背后解读出来的意思就只有一个,就是:妈妈觉得我还不够好,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c.我们宝宝很聪明的呀,再试一试看!(宝宝解读:那我现在不聪明咯,不聪明的宝宝妈妈不喜欢,妈妈只喜欢聪明的宝宝。有了这个认知以后,宝宝以后会更加在意其他重要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各种学校,兴趣班的老师)
d.不会做就算了,不要做了(宝宝解读:不会的就放弃好了,妈妈也这么觉得)
e.你自己再想一想,自己解决。(宝宝解读:妈妈对我的求助不重视,忽视自己的需求,妈妈不关心我。)
爸爸妈妈随口而出的话却无形中增加了宝宝的挫败感、无助感。宝宝当下心里的真实情绪已经是自责、难过了,想向成人请求帮助的想法和感受,却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和接纳。在父母无意识的反馈下,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对抗和抵触情绪。
试想宝宝长期接受这样的一些互动反馈,那宝宝每次面对挫折时,首先内心产生的想法会是怎样?
会是“我要再试试看,我可以的,我相信自己会克服困难的!”的感受,选择积极面对吗?
还是“我不想要这个结果,这个结果让我感觉很不好”️而选择逃避。或者“我没有这个能力,我在这件事上不聪明,妈妈不就一直这么觉得”而选择放弃;甚至“是谁害得我又看上去这么失败的,让我遭受妈妈的指责,我不喜欢他,我要打压他”而选择攻击呢?
当然,宝宝心里不会有这么清晰的表达,但感觉却是真实的。每次面对挫折时,父母曾经带给他的负面感受已经成为宝宝面对挫折时的触发情绪,那么,宝宝就会选择一些行为来抵消,逃避这种不好的情绪感受。
其实,宝宝选择逃避、放弃、哭闹或攻击他人,都是因为宝宝内心产生的挫折感太强,无力面对,从而做出的反应。当宝宝有这些表现时,父母更要给予接纳和包容。让宝宝知道,我看见了你不好的感受,我理解你此时正在遭受的紧张害怕;没事,妈妈陪着你,做错了也没关系。只有宝宝感到自己是安全的,那些消极的负面的真实情绪才更容易流淌出来。消极情绪顺利流走了,能接受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了,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才宝宝来讲才是可行的,有效的。宝宝内心才有更大的空间去接受来自父母和他人的鼓励,才有可能把鼓励和支持转化为自己的力量,敢于接纳自己以后也做得不好的时候,敢于面对自己还不行的这个现实!这样,宝宝的心理弹性才能一点一点的发展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