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思想流派。般若亦称“波若”,意译为“智慧”。全称为“般若婆罗密多”或《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无极”等,是成佛的特殊认识。这种认识视世间万物为因缘和合所生,认为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性空。“般若”即“空观”。
从东汉末年支娄伽谶译出《般若道行品经》开始,佛教般若类经典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数代,在玄学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学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般若经译本。
姚秦时期,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系统的译出印度佛学大师龙树、提婆的中观学说。此前在阐发般若思想方面,已形成了所谓“六家七宗”学派。后来由鸠摩罗什对般若宗旨的系统介绍,把般若学的宣传、讲论推到了一个高潮。当时把关于“般若”理论的研究称为般若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基础理论。当时的名僧与名士均以能讲般若学来抬高他们的学术地位。但他们所讲的般若学,一般都是魏晋玄学的补充和发挥,均未尽符印度中观学派宣扬空宗的原义。
后来僧肇《肇论》的问世,较为忠实的介绍了龙树、提婆的般若宗旨,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中理解者仍然很少。影响最大的,如道安、慧远诸人,都是按照中国玄学的思路来解释般若宗旨的。般若学影响深远,后来的三论宗直接以此为立宗的宗旨,并影响到天台、华严宗等。
~~~~~~~~~~~
真理即悟而顿圆,忘情息之而渐荆。
———宗密禅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