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宝宝,然而在有些时候,尤其是一些紧急时刻,宝宝不那么听话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确实需要一些小技巧,利用认知上的不平等来让宝宝做出我们希望他做出的选择。
锦上添花的斗娃技巧,可以偶尔来一些后浪出版公司2018年引进的《如何哄孩子》这本书就是本技巧集。针对31种情况,诸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啦,孩子不愿洗澡了,在公共场合胡闹啦等等,从技巧层面来教父母,怎么让宝宝心甘情愿地“上套”。
这是可以当作一本字典来翻的书。作者是美国的畅销书作家戴维.博根尼奇和詹姆斯.格雷斯。
从宝宝角度看问题
在孩子不想刷牙时,不要跟孩子说牙膏,要告诉孩子这是神奇的**许愿膏**,刷牙的时候,可以许一个愿望。不要跟孩子提“防晒霜”,告诉孩子这是魔法霜能帮孩子抵挡太阳……
各种机智的小策略,确实可以给父母提供一些思路,尤其在被娃逼得大脑短路时。对世界还没有过多理性逻辑认识的宝宝,尝试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情,更容易去说服他们。
**作者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都附上了一段简短的儿歌**,比如想让孩子刷牙可以唱儿歌《小牙刷,刷刷刷》,和孩子道别时,可以唱《再见妈妈》,这也是符合孩子这个年龄的认知特点。
**孩子在六岁以下的时候,适合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引导他去做某些事情**,甚至这个时候也适合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教学,孩子更容易记住,也更愿意配合。芬兰幼儿园就是让孩子从小沉浸在大量的音乐和舞蹈中,音乐舞蹈这样的韵律性语言给孩子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而芬兰的孩子在阅读方面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针对每一个问题,比如孩子不愿刷牙,作者还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小把戏”**:给孩子放权,比如说“宝宝想让我给你先刷上面的牙还是下面的?”貌似在给孩子权利,其实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这也是利用了宝宝在这个年龄段想争取更多权利,但是又还不那么“聪明”。
没办法,做父母就是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怎么样跟他对话,他更容易配合,否则有时用大人的语言来跟孩子对话,只会吃力不讨好。
配合其他书看效果更好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非常好,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分享”一节,作者向父母建议,如果孩子对着干的话,可以采取几个步骤:1.认可孩子的感受,2.描述问题,3.给孩子提供选择,也就是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
市面上教导步骤策略的书很多,但基本上看过了就忘。因为不理解啊,不理解就记忆不深刻。如果理解了为什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实践一两次,就记得牢了。
锦上添花的斗娃技巧,可以偶尔来一些建议父母结合《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来看。作者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比如针对上面的三个步骤,艾丽卡告诉我们,**跟孩子说话之前,表示对孩子的感受深深的理解,那么就在展现你的同理心,而展现同理心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会为随后的沟通搭建起非常好的基础**。
即使你不认可、不理解、不同意孩子的感受,也要让她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说“数学题太难了,我一点不会!”,不要说“不!你会,你一定行!”。孩子说“公园一点不好玩!”,不要说“我觉得挺好玩啊!”。**在表达不同意见前,一定要先承认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最后为什么要为孩子解决方案呢**?如果你不告诉孩子希望他怎么做,他就会用自己的想法填补行为的空缺,而通常这些想法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对于幼儿可以直接给予指导,而对于大点的孩子可以一起讨论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并多次演练。
另外在《如何哄孩子》的“如何哄孩子停止发脾气”一节,作者向父母建议教孩子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读者结合《全脑教养法》来读,就更会理解这样做的意义。**这不仅是在行为层面教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且是在神经层面帮孩子进行左右脑的整合:负责语言的左脑与负责情绪的右脑的整合。一个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有时负面情绪会不攻自破**。
另外书中有些地方可能建议并不合适,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帮忙做家务”一节中提到了对孩子使用图表和激励制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告诉我们,这种系统在短期来看是有效的,就是父母能得到孩子的帮助和配合,但长期来看我们在制造更大的麻烦:**孩子把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视为一项必须得到报偿的工作,而且这种奖励政策通常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多机会去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
孩子会把这件事该不该做,变成他能得到的奖励值不值得这样一个问题。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去做家务活呢?艾丽卡的建议是,**首先**父母要知道这是孩子需要去学习如何做好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是他们不喜欢的,这样孩子能够发展出强大的自制精神和自控能力。**第二**,需要不断地训练孩子并提供帮助,孩子就能够学会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决策,比如孩子会学会说“我现在真的不想现在打扫卫生,但我一定会完成,因为这事必须由我来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自控力很强的成人。
锦上添花的斗娃技巧,可以偶尔来一些个人看法
在一些时刻孩子确实是需要哄的,能帮助父母渡过比较危机的时候,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并**不赞成**“哄”孩子。
孩子从幼儿起就能听懂道理了。**关键是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居高临下,表面在讨论协商,其实是希望孩子快点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那么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那很可能不会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行动。
作者在“如何哄孩子穿上衣服”一节中曾经提到了孩子们有时候是因为**更希望拥有掌控感**。对此我十分同意。孩子从不到两岁起就已经对权力有了意识。
有时候孩子产生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掌控感被破坏了。父母在与孩子争权的斗争中,破坏了孩子对权利的保护欲,因而带来了孩子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这时候只是“哄”治标不如治本。正如作者在如何哄孩子上学一节中所说的:**尽量弄明白主要原因,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
否则你现在不开始利用孩子理智的一面来和他进行平等的协商沟通,等他再长大一些,不再被你迷惑,你将如何与他相处?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听话懂事的宝宝,然而在有些时候,尤其是一些紧急时刻,宝宝不那么听话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确实需要一些小技巧,利用认知上的不平等来让宝宝做出我们希望他做出的选择。
后浪出版公司2018年引进的《如何哄孩子》这本书就是本技巧集。针对31种情况,诸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啦,孩子不愿洗澡了,在公共场合胡闹啦等等,从技巧层面来教父母,怎么让宝宝心甘情愿地“上套”。
这是可以当作一本字典来翻的书。作者是美国的畅销书作家戴维.博根尼奇和詹姆斯.格雷斯。
从宝宝角度看问题
在孩子不想刷牙时,不要跟孩子说牙膏,要告诉孩子这是神奇的许愿膏,刷牙的时候,可以许一个愿望。不要跟孩子提“防晒霜”,告诉孩子这是魔法霜能帮孩子抵挡太阳……
各种机智的小策略,确实可以给父母提供一些思路,尤其在被娃逼得大脑短路时。对世界还没有过多理性逻辑认识的宝宝,尝试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一件事情,更容易去说服他们。
作者在每一个问题的后面都附上了一段简短的儿歌,比如想让孩子刷牙可以唱儿歌《小牙刷,刷刷刷》,和孩子道别时,可以唱《再见妈妈》,这也是符合孩子这个年龄的认知特点。
孩子在六岁以下的时候,适合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引导他去做某些事情,甚至这个时候也适合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来教学,孩子更容易记住,也更愿意配合。芬兰幼儿园就是让孩子从小沉浸在大量的音乐和舞蹈中,音乐舞蹈这样的韵律性语言给孩子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而芬兰的孩子在阅读方面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
针对每一个问题,比如孩子不愿刷牙,作者还给父母提供了一些“小把戏”:给孩子放权,比如说“宝宝想让我给你先刷上面的牙还是下面的?”貌似在给孩子权利,其实主动权还是掌握在父母的手里。这也是利用了宝宝在这个年龄段想争取更多权利,但是又还不那么“聪明”。
没办法,做父母就是得了解孩子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怎么样跟他对话,他更容易配合,否则有时用大人的语言来跟孩子对话,只会吃力不讨好。
配合其他书看效果更好
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一些解决方案非常好,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分享”一节,作者向父母建议,如果孩子对着干的话,可以采取几个步骤:1.认可孩子的感受,2.描述问题,3.给孩子提供选择,也就是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
市面上教导步骤策略的书很多,但基本上看过了就忘。因为不理解啊,不理解就记忆不深刻。如果理解了为什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再实践一两次,就记得牢了。
建议父母结合《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来看。作者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发展系博士艾丽卡.雷斯切尔。比如针对上面的三个步骤,艾丽卡告诉我们,跟孩子说话之前,表示对孩子的感受深深的理解,那么就在展现你的同理心,而展现同理心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会为随后的沟通搭建起非常好的基础。
即使你不认可、不理解、不同意孩子的感受,也要让她拥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孩子说“数学题太难了,我一点不会!”,不要说“不!你会,你一定行!”。孩子说“公园一点不好玩!”,不要说“我觉得挺好玩啊!”。在表达不同意见前,一定要先承认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最后为什么要为孩子解决方案呢?如果你不告诉孩子希望他怎么做,他就会用自己的想法填补行为的空缺,而通常这些想法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对于幼儿可以直接给予指导,而对于大点的孩子可以一起讨论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并多次演练。
另外在《如何哄孩子》的“如何哄孩子停止发脾气”一节,作者向父母建议教孩子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读者结合《全脑教养法》来读,就更会理解这样做的意义。这不仅是在行为层面教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且是在神经层面帮孩子进行左右脑的整合:负责语言的左脑与负责情绪的右脑的整合。一个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有时负面情绪会不攻自破。
另外书中有些地方可能建议并不合适,比如在“如何哄孩子帮忙做家务”一节中提到了对孩子使用图表和激励制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告诉我们,这种系统在短期来看是有效的,就是父母能得到孩子的帮助和配合,但长期来看我们在制造更大的麻烦:孩子把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视为一项必须得到报偿的工作,而且这种奖励政策通常不能为孩子提供很多机会去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
孩子会把这件事该不该做,变成他能得到的奖励值不值得这样一个问题。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去做家务活呢?艾丽卡的建议是,首先父母要知道这是孩子需要去学习如何做好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是他们不喜欢的,这样孩子能够发展出强大的自制精神和自控能力。第二,需要不断地训练孩子并提供帮助,孩子就能够学会如何感受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决策,比如孩子会学会说“我现在真的不想现在打扫卫生,但我一定会完成,因为这事必须由我来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自控力很强的成人。
个人看法
在一些时刻孩子确实是需要哄的,能帮助父母渡过比较危机的时候,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并不赞成“哄”孩子。
孩子从幼儿起就能听懂道理了。关键是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居高临下,表面在讨论协商,其实是希望孩子快点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那么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那很可能不会按照父母希望的方式行动。
作者在“如何哄孩子穿上衣服”一节中曾经提到了孩子们有时候是因为更希望拥有掌控感。对此我十分同意。孩子从不到两岁起就已经对权力有了意识。
有时候孩子产生的很多问题,正是因为掌控感被破坏了。父母在与孩子争权的斗争中,破坏了孩子对权利的保护欲,因而带来了孩子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这时候只是“哄”治标不如治本。正如作者在如何哄孩子上学一节中所说的:尽量弄明白主要原因,而不是只看表面现象。
否则你现在不开始利用孩子理智的一面来和他进行平等的协商沟通,等他再长大一些,不再被你迷惑,你将如何与他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