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的人与事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远去,淡去。
记得,第一年高考,梅与专科分数线差了15分。她伤心难过,不知未来何去何从,时常偷偷地在被窝里掉眼泪。她倔强地不去打听同学们都考得怎么样,考到什么学校去了……
随着又一个九月份的到来,家人让梅决定是在原学校补习还是去市里重点高中的补习班,因为是补习,只要交了相关费用,是都可以的。梅对自己的高考落榜还是心有介蒂的,母校规模小,学生少,补习生都是插入应届生的班级里。梅一想和自己下届的学弟学妹们一个教室上课,然后再每天和从前的老师们同进同出,就有点头大。换个陌生环境,谁也不认识谁,就低头学习呗。
果然是不一样啊,不记得这所高中应届文科几个班,理科几个班了,只记得文理科补习班各有两个,且每班都是八十多人。文补一、文补二班都是在学校大门右侧的老平房教室,开门进去是黑压压一片。
梅来到新环境,忙着适应同学、适应老师,逐渐冲淡了落榜的失落与阴郁心情。
报到那天,梅背着书包走进那个本就不明亮的教室,里面已经很多同学了,他们三三俩俩地在聊着什么。她是谁也不认识的,就奔着空座位过去……
梅是不擅与人打交道的,有点冲,有点直楞楞地,问旁边的“这儿有人吗?”,一个梳着马尾、碎发微卷的女孩儿抬起头来,“没人,你坐这儿吧!”
就是这样简单的对话,拉开了两个女孩子一年补习生活形影不离的序幕,也开启了维持大半生友情的一段缘分。
后来,相识的情景梅与同桌小颖都会清楚地记得。两人怎样交谈,了解彼此,又怎样开始一起吃饭、一起课间休息,好多细节已想不起,记不清了。
在上课时,两人一起努力地听课。但渐渐地,梅对英语老师的讲课方式是真不感冒啊,且不说她“一指禅”“二指禅”的手势,还有知识点模棱两可,选择题讲不透,尤其是不能与她从前的英语老师比。一上英语课,梅就做阅读题,而小颖抱着梅从前的英语笔记当宝贝,认认真真、规规矩矩地誊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数学,是梅的弱项,高考失利也是栽在数学上。梅是下定决心要跟上老师,哪怕先把老师的解题过程抄下来,回头再琢磨,但一上数学课,小老头一开始讲题,梅就打盹儿。坚持啊,坚持!可是下课颖借她的本子看,天,这都是啥?鬼画符?一行一行都摞一起了!无奈,两人相视一笑。
补习生活真是很磨人,上课是这样的状态,晚自习又一番景像。七点半以后是二晚,没有老师讲课,也没有老师看着,但是几十个学生也能鸦雀无声,同桌之间也是极小声音地交流。大概八点二十,有个休息,大家都会陆续起身,出去“放放风”。教室在平房,推开门就是外面,连走廊什么的都省了。梅会被同桌拉着去校门口的小超市买零食,诸如麦粒素、巧克力花生……有时候还有从家带来的奶干,用纸包着放在桌堂里,时不时拿出一块放嘴里含里。
颖问梅,“你回宿舍还去自习室学习啊?怎么上课那么困?”
“大家都学啊!自习室占不上,熄灯后站走廊看,11点之前哪有上床睡的?!我有时候占上座位了,学不了多长时间了就困,就学不下去,都不好意思回去,还没什么效果”梅无奈地说。回来得早,既打扰自习室里的人学习,又得在走廊一众目光注视下穿行……有一次,梅赌气般想,今天就不学了,早点睡,明天还精神,结果爬到上铺躺进被窝,却又怎么也睡不着,满耳听到的都是走廊微弱地探讨声或翻书声,想着自己本来也没那么优秀还不刻苦,然后就是满腹的犯罪感。梅慢慢地才知道,周围这些同学中,像她和小颖这样只经历一次高考洗礼的占一部分,而二补、三补地也大有人在,有不上本科线不走的,有志愿填报填漏的……所以啊,在同一个教室里看到进进出出,熬得面无表情,像个小老头似的,那不是三补也得二补了。
小颖没住在宿舍,住在校门口的“房东家”,同住的还有两个女生,条件没有多好,但相对自由些。梅和颖学习的成绩都差不多,但颖的心态更放松一些。
梅除了和同桌小颖如影相随外,和其他同学都没有深交。仿佛只是彼此生命的过客。整个班级也是,有各自的小圈子,却不会轻易与其他圈子相融。多少年后梅和小颖都能想起的,有前桌两个男生,长相都很有特点,一个是浓眉大眼,肤色黝黑,一个是俄罗斯混血儿,肤白发黄。至于后桌,只记得一个个子很高的男生,应该是长得棱角分明。前后桌之间的偶尔交流,仅限于对老师的要求不明确时,互相问一下。
班级里有两对男女生同进同出,后来才知道其中一对是兄妹,另一对儿是小男女朋友。女生长得很小巧,梳着高高的马尾,总是背个双肩小包,挂着耳机,还总是在晚自习时拎一袋儿一袋儿零食进来。男生比她高好多,有些自来卷的头发,只是灰暗的教室使他的英俊洒脱逊色了不少。他们除了同进同出,偶尔人少时挨在一起坐,还是很低调的。只是,后来怎么样了,就完全无从知晓了。
所有曾经补习过的人,会懂得那样一段岁月留下的印迹,是不可抹去,又不愿时时掀开。熬过那一年,梅和小颖虽然在成绩上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但她们都没有再继续了,梅上了当地的一所师范学校,小颖去了外地一所财经学院。
在大学期间,梅和小颖通过写信联系,她们一直朝前走着,那年的补习生活是增添了生活阅历,或者仅仅是人生篇章中算不得浓墨重彩的一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