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风抚过山顶,浓雾笼罩在水库之上,布谷鸟鸣声不停,稻浪接着麦浪,一层一层,青山和绿水围绕着小山村,宁静而安详。
这就是我的家乡,湖南溆浦的一个小山沟。
那时候,外公外婆都还在,他们还都健康、硬朗,那时候,有太多让人不可忘怀的美食。
我说的那时候,是指我十来岁的时候。
在这个小山沟里,四周环山,很高,还很穷,饭还只能吃饱,米饭里加入红薯充数是偶然性的,也是必然性的,所以,不会多出来,因此就更觉好吃,也就不会有浪费。
我印象中最好吃的一定是外婆做的灯盏窝,那是小麦加蔗糖做的美食,外婆外公就是这么叫的。
那时候的农村,靠天吃饭,遇上干旱,收成骤减,于是,小麦成为替代品。整个湖南都是吃米饭的,所以,面食不是大家的心头好,唯独我,依然清晰记得外婆做的那个灯盏窝,并清晰记得那个味道。
外婆小心翼翼地从木箱里,对,就那种可以塞进四五个人的木箱,准确来说,就是收藏柜,然后取出扎得好好的面粉袋,为了防虫防潮,往往两三层袋子,外婆小心翼翼地从解开的袋子里挖出一勺面粉,倒进干净的面盆里。
墙角放着很大一个陶缸,里面放了半缸石灰,然后上面是蔗糖,为的是防止蔗糖融化。
轻轻地拿出一块放入石臼里捣碎,然后一起拌进面盆里,加入热水一起揉,等到蔗糖都化开了,面揉得有韧性了,就分成一个个小球。
小球在在外婆的手里变成一个个像窝窝头的金黄色小碗,就可以放进大灶上,下面放一个竹篾,上面铺一块纱布,下面的柴火可以点起来了,半个小时,金黄色的灯盏窝就出炉了。
拿起一个,从左手扔到右手,从右手再扔到左手,即使烫得嗷嗷叫,却就是舍不得抛下,这么来回扔几遍,就用牙齿咬住,再也不松开,烫我也不松嘴。
金黄的,软软糯糯的,一个下去,童年就这么留在齿间了,留在心里了。
外婆已经走了很多年了,唯有灯盏窝还留在身边,就像外婆还未走远。
珍惜你身边还健在的老人,烧一顿你会做的饭菜,就像他们曾经给你的一样,那些只有你而没有他们自己的爱!
爱让爱,更有价值,更有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