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自由(1)

作者: 焔阳 | 来源:发表于2021-03-09 12:27 被阅读0次

    今早起来,决定继续按计划执行下去。支撑我的想法是:先进行广泛的涉猎,后再挑自己感兴趣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当然,看书最终还是要图一乐。

    第二本书,是弗洛姆的《逃避自由》,看了简介和背景介绍。这里简单说说,十九二十世纪,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本以为伴随而来的是幸福的生活,没想到却间接成了一二战的导火索。随后,人们开始反思社会的“进步”,思索战争中狂热与杀戮的原因。而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写成的。

        “上帝死了!”  ——尼采《查拉图斯特如是说》

    在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习惯把我目前所处的环境代入作者的语境中,然后经常性地觉得有些观点狗屁不通。

    所以,了解历史就很重要了,但更要试着去了解历史背景下的人是怎么想的,这点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西方文艺复兴前,他们的信仰是上帝。上帝告诉他们,爱人如己,死后能入天堂;而造恶作孽,死后必入地狱。尽管今生遭受磨难极多,但在这信仰的支撑下,仍能够坚信死后会有好报。但信仰上帝同时,他们也要受种种规则的约束,教会就是一巨大的牢笼。

    然而文艺复兴之后,如果还有人信仰上帝,那么一定会被人称作傻子。这一阶段,人们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作用,主张人生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死后能够进入天堂,而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就个人而言,期末考前的压抑简直是一种折磨,然而,考后放假,我们积极投身于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之中,再然后,假期就开始变得索然无味。我觉得,文艺复兴对于当时的人而言,大概也是这种体会。

    再后来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也离不开文艺复兴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作用。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当自我个人化与日益增长的力量达不到平衡时,往往会暴露许多社会问题。

    正如当今人们对“诗与远方”的追求,不正是在每天996的压迫下,产生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吗?那个时期,人们受资本的剥削,沦为劳动的机器人,穷富差距分化明显,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上帝提倡的“相爱”变成了资本上的“利用”。

    在社会中,人们开始恐慌,他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质。生活过的好的人永远是那些善于利用资本的人。当社会将相互利用当作信条时,个人的对立面自然会变成整个世界,即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信任他人、相信社会,无法建立与他人和社会的合作。

    当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个人会变得焦虑,孤独感日益加重,从而采取另一种解决的消极方式——“顺从”。


    在作者看来,我们从最初的“原始关系”(对父母的依赖),到逐渐的个人化——将个人与世界的比较中,产生日益剧增的孤独感。

    作者在第一章中,对个人的产生和自由的定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人类的存在与自由,从开始时便密不可分。”

    相比于动植物而言,在生命初生时,人类是最不能自立的。而经过后天的学习,人类逐渐去适应自然,不像其他动植物,纯粹依靠本能,可以说,他们本就与自然是一体的。

    而人,从自然中超脱出来,但仍离不开自然的制约——死亡。这让我想到了:秦始皇,虽一统华夏;亚历山大大帝,虽建立起庞大的帝国,但他们终难逃过自然的法则——死亡。

    他们创造各种神话来安慰自己,正如《圣经》所说,说人是因为犯错而被上帝驱逐出天堂,而人类必须经过对自我救赎后,才能在死后重返天堂。

    而文艺复兴后,这种幻想被打破了,人又不知路在何方?自己的一生为何要受到各种伤害与折磨?

        “如果要我这么做,请给我一个理由。”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过,“人的命运是悲剧的。”这种悲观的情绪,在那时,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

    “在欧洲,解脱任何束缚与不能积极实现自由及个人化,这两者之间不均衡的结果,导致一场恐慌的对自由的逃避。有的逃入新的束缚中,有的则至少变得漠不关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逃避自由(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ev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