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心理学原理:心灵的进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7773/8444560041af67f8.jpg)
斯宾塞的两卷本《心理学原理》(1873)是斯宾塞思维之链上最为薄弱的一环。
早前,斯宾塞曾有一卷本著作论述该主题(1855),在这一卷本中,他凭着年轻人的满腔热情,为唯物论和决定论辩护。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斯宾塞对该书进行了修改,使得全书在形式上看起来更为温和。
此外,斯宾塞还增加了数以百计的页码,这些新增的页码上充满煞费苦心但毫无启发意义的分析。
斯宾塞提出了丰富多彩的理论,但证据极为匮乏。
他提出,神经源于细胞间的结缔组织、本能源于反射作用的综合以及获得性特征的传递、心理范畴来自物种获得的经验。
除此以外,他还提出“变形实在论”以及上百种其他理论。【“变形实在论”,斯宾塞认为,尽管经验对象会经人的感知而变形,变得跟本相完全不同,但是,该经验对象有一种不完全依赖于人的感知的存在。】
且,这些理论不像就事论事并使人清醒的心理学理论,反而像形而上学,令人迷惑不解。
在阅读时,我们仿佛离开了现实主义的英国,“回到了康德身边”。
同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心理学历史上,《心理学原理》是第一本坚定不移地表述进化论观点、从遗传学的角度解释进化的书。
在书中,斯宾塞还首次对扑朔迷离的思维进行了探究,一直追溯到最简单的神经功能及物质运动。
的确,在后来,斯宾塞的努力失败了,但又有谁在这样的尝试中成功过呢?
从一开始,斯宾塞便制订了一个宏大的计划,试图揭开意识进化过程的面纱。
最后,为了追溯进化过程,他不得不处处假设意识存在。
他坚信,从星云到心灵,有一个连续的进化过程,他最终承认,物质唯有通过心灵才能被认识。
也许也许,《心理学原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即舍弃了唯物论哲学的篇章:
分子振动和精神打击能被并列表现在意识之中吗?两者能被看作一个东西吗?
其实,任何努力都不能让我们将两者同化。
一个单位的感觉和一个单位的运动是没有任何共同点的,当我们将两者并置时,这一点就愈发明显。
这种关于意识的定论可以通过分析得到证实……因为关于振动分子的构想是在诸多感觉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对物质的认识是在心灵单位,即感觉、记忆、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
“……如果我们必须在如下两者中进行选择:将精神现象转化为物理现象,抑或将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现象,我们似乎更能接受后者。”
然而,心灵的进化肯定是存在的,它是反应模式经过回忆和想象、知性和理性,从简单到复合到复杂、从反射到倾向性到本能的发展。
如果读者能够在有生之年通读这一千四百页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分析,他们会深深体会到生命的连续性和心灵的连续性。
他们会像观看一场慢镜头电影,看到神经的形成、适应性反射和本能的进化,以及经历相互抵触的冲动,冲突之后,意识和思维的生成。
“理性没有明确的等级之分,也不由真正独立的机能组成,但理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复杂化的结果,这种复杂化来自人们从最简单的元素出发经历的不掺杂任何情感的过程。”
本能和理性之间没有任何空隙,两者都能对内在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外在关系。
两者唯一的区别是程度上的,即本能面对的关系相对来说老套、简单,而理性面对的关系新颖、复杂。
理性行为不过是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在与具体情况引起的其他本能反应的斗争中存活下来。
“深思熟虑”不过是互相竞争的冲动之间进行内部斗争的过程。
且,从根本上说,不管是理性和本能,还是心灵和生命,都是同一回事。
意志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用它表示处于活跃状态的整体冲动,而自主则指畅通无阻的观念向行为的自然转化。
观念是行为的第一阶段,行为是观念的最后阶段。
同样的,情感是本能行为的第一阶段,情感的表达是完全反应的有效序曲,正如人发怒时的咬牙切齿充分暗示了要将敌人打得粉身碎骨的决心,过去,这样的结局便是发怒的自然结果。
“思维形式”,比如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以及数量和原因等概念,在康德看来是与生俱来的,其实只是出于本能的思考的结果。
正如本能是整个物种获得的习性,对于个人来说它是天生的,各种范畴也是人类在进化期间缓慢获得的心理习惯,如今,已经成为代代相传的理性的一部分。
“物种的变化日积月累,积累的变化又代代相传””,心理学所有的古老难题都可以如此解释,当然,也正是这样的普遍性假设使斯宾塞的努力遭到质疑,甚至功亏一篑。
![](https://img.haomeiwen.com/i4227773/41e36058bb592f7e.jpg)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