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渡人,唯有自渡,方能将心带回家。

今天在简书阅读一篇文章时,读着读着感情掀起了些许波澜。仿佛这篇文章是针对自己而作,一瞬间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缘生嫉妒之因有二。其一:自己本身存在作者文中所描述的那种习气;其二:自己的修行功夫尚浅,离以心转境甚远,实感惭愧。
于是,觉知妄念暗示自己:不就是一篇文字而已嘛,又不是指名道姓冲我而来,何必庸人自扰呢?因为人的心扉在内而不在外,得到内心的敞亮,唯有自己来开启尘封已久的心扉。
诚然,从本质上深入了解自己来说,生活中所面对的逆境的确难得,真是不断打磨和提升心智的好时机。藉此机会可以反躬自省,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完美自己的人格。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烦恼很讨厌,惧怕生烦恼。也不愿意活得如此难堪,但有些时候烦恼缘生迅速,完全猝不及防。欲解脱束缚,需要探索从根本上如何断除它的办法。
从佛法中了解痛苦,不是让你被动地接受,而是明理痛苦产生的前因后果,从而离苦得乐。“我执”才是烦恼痛苦的罪魁祸首。究竟以什么样的方法能够彻底破除“我执”解除痛苦呢?根据《中观》之“离一多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剖析、推理、觉悟。
一:认知所破除的对象
首先,要明确修行所破除的对象,就是我们凡夫把一切现象执为实有的“无明我执”。当用智慧观察自己的身心时,并没有“我”的感觉。然而在他人污蔑或者伤害我们自己的时候,一种自我保护的观念就会迅速凸起,这种自我的凸起,那个被伤害,有疼痛的感触,就是我们凡夫执迷不悟的“我”。只要找出这个“假我”,方能进行下一步修习。
二:确定所破与身心的关系
进一步深入思维观察。假如这个所谓的“我”真实存在的话,它肯定有个住处才对。可以扪心自问这个“我”在自己的身心之内(一体)或者身心之外(异体)有两种可能性,不可能有另外的第三种存在。

三:观察所破之“我”与身心是否一体
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这里主要把自己的身心划分为组成部分。身体包括头、四肢、躯干、五脏、六腑等。精神包括受、想、行、识等。
观察“我”如果与身心是一体的话,那么到底其中的哪一部分是“我”呢?既然是身心的话,那么身心由以上的好多部分组成,到底哪一个是“我”呢?“我”也有多个吗?
如果有一个“我”的话,身心是有四大(地、水、火、风)和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更不可能有这么多“我”啊!再说,人的身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是我们所贪执的“我”都从来没有感觉变化,从出生到至今依然是不变的那个“我”。
由于,我们平时没有如此深入地观察而不知道,通过一番仔细地分析、推理之后的确是吓一跳。方才明白“我”与身心并非一体,而是幻觉存在的一个假象而已,可是我们一直被这个假象所蒙蔽,活在混沌状态里。
四:观察所破的“我”与身心是否异体
每当在身心的任何一处根本找不到“我”的时候,我们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决心继续寻觅。如果“我”不在身心,那么肯定在身外,与身心是异体吧?如果是异体的话,那么“我”跟身心又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没有人会把“我”看成是身心之外另有的东西。因此这个“异体”的“我”也不可能存在于身心之外。

我们经过一番体内、体外或中间对“我”的寻觅观察之后,就根本没有“我”的容身之所。此刻,对与生俱来的“我”有了一个透彻的认知。这时候一般人初步通达了“无我”的见地,还需持之以恒精进修行。
其实,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在于更加深刻地去了解一个真实的自己,找到轮回痛苦的根本原因“我执”。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使自己远离不必要的烦恼、焦虑、抑郁、痛苦这些作茧自缚的精神枷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活得坦然、自在、超然物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