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早上刚到办公室精神状态还是非常好的,一旦到了开会,主讲的那个人在神采奕奕的讲着会议内容,而你在位置上已经哈欠连天或思绪已经飘到远方。
一到下班约人吃饭玩手机等就贼精神。刷朋友圈时看到有人更新了篇文章,自己想动手却怎么也下不了手,还是刷微博比较香。

01
不同的精力管理方式
直线型管理方式
大部分人的精力管理方式还是是直线型的,工作的时候工作,还带想着其他事情。等到工作很累的,就通过刷微博等方式消耗时间。
工作是属于思维层级的,如果断断续续去做,甚至拖到最后一刻匆匆忙忙完成。对于结果来说,并不是好的,因为匆忙中可能有些坑并没有填上,最后还要返工,这是持续消耗精力的。
这是一种糟糕的管理方式,为了保证工作的完成,你需要通过喝咖啡、熬夜等增加时间精力去做。结果是你发现精力永远不够用,而自己也好像永远缓不过来。
精力是一种节律性的东西,春夏秋冬,白天黑夜,也会随着时间钟摆一样,有高峰和低估。而高手的精力管理就是理解和配合这些,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
钟摆型管理
高手的高效能工作方式是通过精力管理金字塔四层级,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来回切换的。
体能层级--中午的午睡一定要保证15分钟以上
情绪层级--工作阶段性结束后,可以找人聊天发散下思维,或者来个下午茶放松一下
思维层级--切换个工作任务,由一个人工作到和他人沟通
意志层级--给自己个小确幸,给自己买几朵花放在办公桌面上等

同一层级可以切换,不同层级之间也需要进行切换补充,因为底层建筑影响上层精力。
体能 — 情绪: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情绪 — 思维: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做判断容易失误;
思维 — 意志:很多强大的意志背后,其实是强大的思考力。
02
不同时间的精力管理表现
在时间管理的文章中,有介绍到做一天到一周的时间记录,根据时间记录我们可以每小时,每天、每周的工作时间安排。现在从时间管理在提升一个维度,到时间的精力管理。
1个小时的精力管理
大脑的注意一般保持45-90分钟,最长不超过120分钟。因此每小时主动休息一下,会保证你的精力在高水准。
最好的休息方式不是停止工作,或者刷微博这种在工作时间几乎不产生效益的行为。思维层级的工作可以在同一层级切换,而精力并不会消耗殆尽,可以从一个人独立思考到多个人思维的碰撞。不同层级也可以切换,比如从脑力活动切换到情绪活动,点个下午茶大家一起享受一下等。
1天的时间精力管理
早上刚到办公室时,花10-15分钟做计划性的工作,如安排今天工作,确定70%的工作,留下30%的灵活时间安排。70%中确定那一时间段做思维层面的工作,哪个做情绪上的和同事沟通或茶点时间安排,抑或什么时候出去走一走。
上午的时间,人的精力较为充沛,对于艰难的任务完成度高,可以做创造性的工作;
下午的时间,人刚午休完,需要重新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也会以提高。下午的时间人比较容易犯困,很适合做沟通性的工作;

1周的时间精力管理
周一规划日:周末过后,生物钟还未调整好,对于工作的投入度不会很高,最好的是对周工作进行规划安排;
周二攻关日:经过周一的调整,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可攻关难度高的项目;
周三会议日:经过两天的规划和攻关,项目进度需要大家进行调整配合,所以开会是开展头脑风暴和决策的最佳时期;
周四谈判日:项目做了决策后就需要后续的跟进执行沟通。到了周四人的雄心和精力有所下降,宽容心会上升,较为容易说话;
周五复盘日:一周事一周清,用复盘四步法对前面的工作做总结,也为下周的工作顺利开展做初步规划。
以上每小时,每天和每周的精力管理作为例子参考,大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调整。
精力管理的恰当表现是劳逸结合,像钟摆一样顺势而为,主动补充。

今日精进
你对你的工作精力管理会有哪些小调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