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近代史历史重说近代史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作者: 丹妮熊_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15:47 被阅读76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蒋介石从接班人之手中胜出并夺得大权仅仅花费了一年零八天。他的一贯作风便是利用一切机会不择手段地削弱自己对手的实力。自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被蒋介石消耗后,李宗仁的桂系便成了蒋介石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

    蒋介石让李宗仁在危难之际挑起重担,但不给配备精锐之师,拨给第5战区的都是一些装备极差的杂牌军。让我们具体看一看:

    第31军,军长韦云淞,下辖3个师,驻防苏北海州。这是李宗仁可以指挥自如的桂系部队,班以上各级干部多系北伐前后的旧班底,颇有作战经验,不过士兵多系新入伍的农民,受训时间短,也无作战经验。
    第3集团军,总司令孙桐萱,下辖3个军(12军,军长张桐萱;55军,军长曹福林;56军,军长谷良民),驻山东境内。该部训练、装备均较好。
    第57军,军长缪澂流,下辖2个师,驻苏北。该军原系东北军,战斗力一般。
    第89军,军长韩德勤,下辖2个师,驻苏北,该部由江苏省保安队改编而成,战斗力较差。
    第51军,军长于学忠,下辖2个师,驻青岛,后调津浦南段。该军原系东北军。
    第3军团,军团长庞炳勋,下辖1个军(40军,庞兼军长),驻砀山。该部原系西北军,装备较差。全军名为军团,实则只有5个步兵团的实力。

    以上各部的共同特点是均系非嫡系部队,装备、编制都不足,但其将领们激于民族义愤,欲同日军一拼。

    (滕县血战)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由于韩复榘不战而退守鲁西南,导致津浦线正面空虚,日军迅速进入鲁南。滕县以北的邹县,已被日军占领。敌我双方相持于邹县、滕县之间。这样,滕县成了津浦线北段徐州北面的抗战重镇。

    几十年来,与世隔绝的四川盆地养育着从不出川的川军。但当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国各地的部队都奔向抗日战场时,驻扎在遥远而宁静的四川的川军也奔赴战场,请缨杀敌。

    蒋介石任命刘湘为第2路预备军总司令,辖2个纵队,第一纵队正副司令为邓锡侯、孙震,下辖41军(孙震部)、45军(邓锡侯部)、47军(李家钰部)。第一纵队(后改为第22集团军)经川陕公路开赴抗日前线。从1937年9月起,川军先后组织了12个军,共30万人,分批投入抗战。其中,第一纵队第22集团军的10万川军脚穿草鞋,身穿单衣进入北国的严冬之中。

    10万川军在晋绥军和中央军的溃潮中逆流而上,来到山西抗日前线,但他们的军需补给要自己就地解决,机械枪弹药的更换、补充更无人问津,且没有军队愿意接纳这支部队。眼看乘兴出川的第22集团军成了没人要的抗战弃儿,即将败兴而归时,白崇禧向蒋介石进言:“可否问问李长官,看5战区要不要这股川军。”当白崇禧征求李宗仁意见时,李慷慨应允,指出:“只要打日本,再烂的部队我也要!”就这样,开入北方的川军来到了第5战区。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邓锡侯、庞炳勋、王铭章等高级将领知道事情的原委,对李宗仁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李宗仁决定将滕县保卫战的艰巨任务交给川军(第22集团军)。这时第22集团军下辖2个军:第41军和第45军,奉命开赴临城、滕县一带守备。

    当得到日军矶谷师团大举南侵的情报后,1938年3月10日,孙震为加强滕县防备,重新调整部署,令集团军总预备队122师团和364旅进驻滕县,127师进驻滕县城内;陈离为第一线指挥官,负责指挥防守滕县北香城、界河一线的45军部队,王铭章为第二线指挥官,负责滕县守备。 同时,孙震又令王铭章为第22集团前方总指挥,统一指挥第41、45两军作战。

    3月14日拂晓,日军第10师团濑谷支队步、骑兵7000余人,配备大炮20余门,坦克20余辆,在30多架飞机掩护下向滕县外围第45军第一阵地展开全线进攻。中国军队凭借既设阵地,勇敢迎战。川军武器装备很差,轻、重机枪是四川土造的,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经常发生故障。这些枪还夹杂着不少前清的特征,打几十发子弹就出毛病,对远射程不起作用。士兵们基本不用步枪射击,只准备在肉搏时使用。全军没有骑兵,除步兵团各有一个追击炮连外,没有一门野炮或山炮,更没有任何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配备的追击炮火力,距离2000公米就失去了杀伤力。部队的通讯设备很差,旅以上才有无线电。川军就是凭借着这些简陋的武器和装备,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他们先以追击火力阻止日军的前进,待敌人接近阵地时,用重机枪和手榴弹向敌猛烈反击,一枚枚手榴弹投入敌群,炸得日军血肉横飞。中国军队的伤亡也很惨重,如127师团周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双方激战一日后,除香城、下看埠、白山、黄山等中国军队局部阵地被日军占领外,界河镇一线的正面主阵巍然屹立。

    蒋介石命令第41军固守滕县城3日,迟滞敌军,以待后方陇海铁路转运增援兵力,巩固徐州。15日拂晓,日军除继续由正面进攻外,还加强了两翼的攻势,并企图迂回至主力阵地侧后。第22集团军主要战斗力在滕县城北各地,滕县城关区仅有第122、第124两个师部及第364旅1个旅部,共有4个特务连的战斗部队。15日黄昏时,界河阵地已被突破,龙山被敌包围。由城前返回的第366旅仅先头1个营撤回滕县,主力在城头村附近与日军迂回主力部队遭遇,被迫向临城方向退走。

    16日8时,濑谷支队留一部兵力继续进攻北沙河,主力迂回向滕县发起进攻。先对东关进行了约2小时的炮火准备,然后集中火力将东关外围土围墙轰开一个缺口,在猛烈机枪火力掩护下,以约2个小队的步兵向缺口处冲击。守军以密集的手榴弹火力封锁了缺口,并将敌击退。但守军伤亡太多,曾3次从城中调预备队补充。日军经整顿后,于17时许又组织第6次冲击,突击部队改以三梯队实施波浪式冲击,同时还延伸火力向东门及城内实施拦阻射击,以阻止城内部队增援。经激烈肉搏,至黄昏时,日军突击部队第三波入东关,兵力约1个小队。24时左右,防守深井、池头集的第370旅、第372旅残部及防守北沙河、洪町的第727团2个营先后由西门退入城中。此时滕县城北第45军各部均已在阵地被突破后分向微山湖及峄县等地溃退。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考虑到第22集团军在滕县所面临的守备任务艰巨、兵力不足的局面。蒋介石致电汤恩伯:令其85军即晚准备由商丘乘车经徐州向临城输送,务于17日拂晓前到达临戒集结完毕。15日11时,李宗仁也致电汤恩伯,要求其火速到来。但汤迟迟不来。

    17日晨,日军第63联队开始向官桥进攻,日军更大的进攻开始了。日军56门山炮、野炮向县城猛攻,敌机20余架疯狂地投弹扫射,整个滕县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爆炸之声震天撼地。防守东关的第124师740团园长王麟率领两个营死守东关,在近距离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双方均伤亡惨重,遗尸累累。

    激战至17日15时30分,日军由塌处突上城墙,迅速向东、西城墙扩大战果。守军残部由西门退至西关车站。不久东关及西城门楼均为日军占领,仅余城内、北门及东北角的守军仍在继续抗击。此时天色已暮,王铭章见日军已突入城关,还不见增援部队赶到,向孙震发出最后的电报:17日晚,我援军尚未到,敌大部队冲入城,即督所留部队,与敌作最后血战。

    电报发出,王铭章下令把电台砸毁,来到县城中心十字街口,指挥所部继续与日军作战,此时占领南城之敌在机枪火力掩护下,从西南城角向西城墙逼近。同时日军炮兵集中火力袭击西门城楼和西门,守军大部死伤,西城楼和西门也被日军占领。王铭章决定到西关站组织该地残部继续防守,行至西关电灯厂附近,遭到西门城楼的日军密集火力射击,王铭章不幸腹部中弹,趔趄倒地,随从们忙扶她起来,他疾呼:“抵住,抵住,死守滕县!”这时又一阵密集的枪弹扫来,王铭章又一次负伤。他见大势已去,自己已负伤数处,不能行动,遂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抗战到底!”即用手枪,饮弹殉城。他的参谋长赵渭宾、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埔、第124师师参谋长邹慕陶及随从10余人,也都同时为国捐躯。

    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王师长英勇殉国的消息传到城内受重伤的300名士兵以他为榜样,宁死也不落入敌手,于是互相以手榴弹自炸,全部壮烈牺牲。

    王铭章为保卫滕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是台儿庄会战中中国方面牺牲的最高指挥官。滕县保卫战自1938年3月14日早晨开始,至18日中午结束,共4天半,计108小时,此次战役为后来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司空:好文,支持,追起!
        丹妮熊_: @年昔逸尘 加油↖(^ω^)↗
        小司空: @丹妮熊_ 滕县一役,为台儿庄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歌可泣,加油!
        丹妮熊_: @年昔逸尘 😊😊😊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文标题:回眸徐州会战(1938.1–5)(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dt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