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郭嵩焘:近代外交史上的,我们不能忘记的人

郭嵩焘:近代外交史上的,我们不能忘记的人

作者: 沈木风 | 来源:发表于2017-12-12 00:07 被阅读255次

    文/沈木风

    2017年夏天,《战狼2》燃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和同学去电影院看完,影片落幕出现的那几行字,让我动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 !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硬气!这些话也让每个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觉得心头一暖。

    现如今中国驻外使领馆,遍布着世界各地,已经成为中国公民和法人在外合法权益的有力“护盾”。前几天,巴拿马驻华大使馆也在北京正式开馆。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共同出席开馆仪式,中国外交路上又多了一个好伙伴。

    “巴拿马来了,就不会再离开。”这是巴拿马首任驻华大使施可方在开馆仪式上的致辞。

    也许很多人还不太清楚驻外使馆的工作性质到底是什么?

    其实,大使馆的首要职责是代表本国,促进两国的政治关系,其次是促进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关系,使馆同时具有领事职能,有促进两国关系和人民间的往来的重要职责。

    掀开厚重的一页历史书,让我们把目光放到1876年,那是中国第一次派官员出洋,担任驻外公使的一年。那时中国还处于清朝晚期,一个被老毛子们打得遍体鳞伤,却还是不思进取的“迷茫时期”。

    01派驻外公使去英国道个歉

    19世纪60年代起,英法等国便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等地进入中国内陆的通道,希望为以后打开中国内陆做准备。正当洋鬼子们信心满满地规划这次“十年磨一剑”活动,几条人命打破了宁静……

    1875年正月,英国驻华公使的翻译马嘉理与数名随从人员在云南某地被打死,史称“马嘉理案”或者“滇案”。英国乘机把这一事件扩大,1876年迫使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条约依然是由签约老手——李鸿章去和洋人签订的。这次洋人从中又捞了大把大把的好处,但洋人还创新了一回:老子不仅要好处,还得要面子!

    其中一条规定:俟此案结时,奉有中国朝廷惋惜滇案玺书,应即由钦派出使大臣克期起程,前往英国。

    也就是你大清朝要派钦差大臣,到我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派驻驻外公使,在今天看来是最正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将相比,此条不值得一提。然而就在当年,可是有着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02清朝:派驻外公使去英国,丢人!

    原本有着微妙关系的国家互派大使,这在近代国际交往是惯例和常理。但当时清朝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没有派大使到别的国家的这一说法。

    官员们普遍认为:互派大使,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自己打自己脸的事,估计放在今天也是一件难堪的事,更何况是在思维固化的晚清朝廷里。

    但早在晚清咸丰帝的时候,已经被打过脸。

    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时,清朝大员们就有些接受不了一个事实: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这条消息传来,清朝大员一片怒斥,他们甚至狂妄地认为:从来外夷臣服中国,允许外国公使驻京是“不修臣节”。

    咸丰皇帝老泪纵横,好言劝阻那些反对的老臣们。其实他心里最清楚:以大清现在的实力,根本没资格和那些强盗们谈任何有利于天朝的条件。

    落后就要挨打!亘古不变的真理。

    丈夫咸丰皇帝之前都这样做了,现在是1876年,该到慈禧拿主意了,还能怎么办?

    赶紧派人去道歉吧。稳住大局要紧,面子以后再说吧。

    一向强势死要面子的老佛爷,在关键时刻还是能分清楚主次的:保住爱新觉罗的百年基业要紧,要不然等自己魂归西天之后,怎么去地下和那些列祖列宗们交代。

    去,坚决支持这项提议!

    03郭嵩焘:是历史选择了我
    郭嵩焘

    既然决定漂洋过海去道歉,派谁去啊?

    不,准确来说,应该是谁愿意去?当时人们不仅将出洋看成找死,更将去英国道歉当成一件奇耻大辱。只要出洋,立马名声扫地。

    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人人都往后缩。

    同时派去的人要懂一点“洋务”,不能是那种老顽固,思想要尽量开明一点。

    最终,湖南人郭嵩焘进入了老佛爷的视野中,推荐人——李鸿章。

    郭嵩焘曾经在曾国藩手下帮办军务时,去过上海,对西方的种种器物和某些制度有着感性的了解,倾心西学,而且他因为之前和上司没搞好关系,怒而辞官在家待了8年,这对于他来说,是个重新出山的机会。

    当郭嵩焘被确定为出使大臣的时候,更多的人不像郭嵩焘那样感觉他受到了朝廷的重视,而是为他扼腕惋惜。

    郭嵩焘的好朋友王闿运虽然支持他出使,但是惋惜地说:“以生平之学行,为江海之乘雁,又可惜矣。”其他一些朋友还劝他要委婉拒绝这件差事,千万不能做这种丢人的事,否则以后将在师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有的人会认为郭嵩焘真是倔。我倒是觉得这是一种国难来临之时,一位中国人的担当吧,不管这件事有多屈辱,总得有人去干这件事吧。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凛然。

    1876年12月2日,郭嵩焘开始了他的英国之行。郭嵩焘的出使是近代中国使臣常驻国外的开端。

    郭嵩焘顶着骂名到了英国后,一方面悉心处理各项政务,在涉及国家利益的时候,尽量据理力争;一方面利用政务之外的时间积极考察英国等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郭嵩焘仔细考察了英国的科技发展、教育制度、医院建设、工厂开工等多个方面,甚至还了解了西洋绘画、音乐等。他越来越意识到,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西方的道路的确有很多可取之处,并把这些观点表达出来,希望促成祖国的富强。

    郭嵩焘的想法却直接与作为副使一同出行的刘锡鸿产生了矛盾。后来渐渐演变成难以从中调解的仇恨。

    清政府没办法,光绪四年(1878年)七月,下令同时召回郭嵩焘和刘锡鸿,这正是两派之间不断争执造成的最后结果。

    1879年1月末,郭离开伦敦,启程回到熟悉的故土,到达上海。

    1879年5月,郭嵩焘回到了湖南长沙老家,码头上冷冷清清,天边的落日也无精打采的,一如他出行的时候。

    中国的第一位公使就这样悲壮地出行,又悲怆地返乡。从此,他已无心再在政治的旋涡中挣扎了,悄然退出了政治舞台,孤寂地度过了晚年生活。

    04历史决不会忘了你,还有你的《使西纪程》

    我们不可否认,也不能否认:郭嵩焘为中国外交事业开创了崭新一页。他写过的一本书——《使西纪程》,也让我们第一次更加系统的了解了西方文明。

    郭嵩焘当时从登船起航,到抵达英国,前后用了30多天的时间。沿途之中,郭嵩焘不顾失眠、头疼以及海上劳顿等多种情况,坚持写日记。到达伦敦后,他马上将日记整理成册,取名《使西纪程》,邮寄回国。

    《使西纪程》记载了沿途所经国家的地理位置,人情风貌,较以往这方面的记述更为准确和详细,并将所经国家的面貌一一道来。

    在日记中,郭嵩焘还经常发表评论,谈论最多的是西方重视教育,重视商业,强调中国不能再故步自封,盲目自大。

    不过,它诞生的年代不对。最终成为禁书。《使西纪程》经总理衙门刊印后,受众面扩大,保守的士大夫们再次开始了口诛笔伐。说郭嵩焘记载的一些夷狄的东西不堪入目,更不值得学习,郭嵩焘赞赏西方就是媚外,中洋人之毒日深。

    当然,这也是后话了。不过,这些毁誉的话丝毫无法改变这本书的自身价值。

    是金子总会发光。

    郭嵩焘和他的《使西纪程》也在晚清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所敬仰。

    —END—


    这虽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忙碌一生,到头来却染了一身骂名。

    但他的精神随他的书流传下来,

    终将不朽!

    这是今晚我想与你分享的故事。

    晚清历史集:《李鸿章:想要出国留学,这么难啊》

    参考书目:

    《晚清五十年——嬗变中的王朝末日》        童超/著

    《李鸿章和晚清四十年》 雷颐/著

    这篇文好久之前就准备写,这几天陆陆续续翻书收集资料,前后两天完成了,你只需要动动手指,点亮下面的爱心,就可收藏内容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郭嵩焘:近代外交史上的,我们不能忘记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pgi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