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有事情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以此来说明群策群力的重要性。
但凡事都有例外。最近上映的电影《海王》,一改往日DC电影的颓势,收获的票房与口碑俱佳。究其原因,才华横溢的导演温子仁固然功不可没,但这部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华纳高层没有像以往那样指手画脚、过多干涉,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马克思说过:“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作为一名集体主义倾向较强的我曾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最近读了《乌合之众》,书中提出的观点对我的认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不仅存在例外,很可能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三个臭皮匠加起来可能连一个臭皮匠都不如。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一本社会心理学经典著作,这本著作中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被誉为了解群体心理的入门级经典。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层层分解,步步推进,深入的剖析了群体心理。
这本书的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个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融入到群体之中以后会消失不见,个人在群体当中会表现出与单独相处截然不同的特点。也就是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在这个群体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这些都是对于社会发展极其不利的。
书中列举了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上万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
因此,“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意料地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
同样,这也可以解释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知道和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
记得在大学时,钓鱼岛事件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一波声势浩大的“反日”高潮,一些学生也加入了游行的行列。然而当我路过游行队伍看到他们时,本应展现在他们脸上的愤慨、激昂的表情,却是一副副嬉笑、玩闹的嘴脸。
很显然,驱使他们的不是爱国情操,而是找刺激的“随众”,抑或是愚蠢的“被煽动”。
很多人就是故意利用这种群体优势来攻击或者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而群体中的很多人都是不明真相的,也有一些比较开明的人,具有自己的观点,可是在群体面前,害怕被孤立,所以隐忍不发,久而久之,自己的观点也慢慢的消磨尽了,变的和大众一样,成为群体中的一个坚定分子,这样的一个群体最终会同化更多的人,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行尸走肉。确实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桎梏。
对于群体,作者在书里为我们总结了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是关于群体的智力下降。很多人一旦聚集起来之后,思维就会显示出非理性、简单化、缺乏常识和逻辑等一些特征,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关心证据和论述,不进行分析和判断。越是迎合人群基本需求的简单主,越容易得到群体的拥挤支持。
第二个,自信心爆棚,横冲直撞,肆意妄为。个体汇入群体后减弱或者消除了对被惩罚的恐惧。所谓“法不责众”,就算有惩罚和报复,也是群体里这么多的人一起承担,谁都不用害怕。
第三个,情绪化、敏感化,急于采取先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是靠情绪传染实现的,越激烈的情绪越可能成为主导力量。因此,人们一旦聚集成群体之后,往往就很像个火药桶,一点就着,一点就爆,稍有风吹草动,就很容易“擦枪走火”。
《天龙八部》中有这样一个桥段:慕容博为了挑起宋辽两国争端,从中渔利,向少林方丈假传契丹武士将南下少林夺取开学典籍的讯息。少林方丈出于民族情绪的支配,与丐帮帮主率领大批中原武林人士至雁门关设伏,不问青红皂白围杀了省亲的乔峰一家人,酿成了乔峰身世的惨剧。
这就是典型的利用了恐惧和愤怒两种情绪传染,通过传染唤起具有相同情绪的人,带头大哥的主张就会在情绪的作用下让人们接受。也许有些人可能并不十分同意带头大哥的断言,但是只要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最终也成为带头大哥的追随者。
可见,三个臭皮匠能不能顶一个诸葛亮,关键要看臭皮匠能否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个性。
《乌合之众》这本书,尽管作者的一些看法未免有失偏颇,但我们去粗取精之后,仍然受益匪浅。看清群体的真正面目,找回自己的个性,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盲目的成为乌合之众,去做一名独立思考的臭皮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