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起来第一次有抑郁的状态已经是十三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正读研究生,课题研究遇到了困难,一个人在那里死磕,终于憋出问题来,不过还好只是持续情绪低落,其它还能应付。到今年4月份复发,中间已经有4次的反反复复了,状态有两次高涨,被确认为双相,10月15日正式进入北医六院临床心理科病房治疗。
其实住院之前,在与病友的交流中接触过一点正念的里面,在千聊中听过老师的讲课。在今年的出差过程中,由于没有条件开药,我就在喜马拉雅听上面找了一个50天正念练习的课程,是免费的。当时觉得跟着语音的引导,做完之后能够很快睡着觉,这就是我最初对正念的理解。可以后来那组音频因为版权问题下架了,我后来没有找到更好的音频。

进入北医六院临床心理科病房治疗之后,我发现这里特别重视正念治疗。每个星期都有两到三次大课,由专业的老师引导大家团体练习。每天晚上8点,在示教室由病友自发组织大家根据正念建心小程序的引导进行练习。
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对正念的神奇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所谓正念(mindfulness),国内也有学者翻译为静观,即一刻接一刻地对当下不加评判的觉察。

在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之中,我们总是太过轻易地将刹那间升起的诸多念头和情绪认同为自身,被他们包裹着。而以前并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应对脑子里的纷繁思绪。
正念的作用之一,就是制造出一个缓冲空间,让我们得以后退一步审视脑海中出现的纷繁念头和情绪。就如同我们静静地站在河边,看着自己的想法如同一片片落叶在水中随波逐流;又如我们仰望天空,纷繁的想法如同密布的乌云,到拥有云消雾散,万里晴空的一天;又好比我们站在天桥上,看下面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好像你此刻脑子里的想法,但无论再拥堵,也有夜深人静,一路畅通的时候。

在练习正念之后,我开始试着让自己停留在这些想法或情绪上,不去回避,不去转移注意力,就这么静静地和他们一起待着。
在练习正念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姿势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盘腿静坐,有躺着的,有站立伸展的,行走的,只要能随时随地地体验身体和呼吸得变化,均是正念的适合形式,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开车的时候也可以做正念,当然这个是不提倡的。
英国卫生署将MBCT(正念认知疗法)列为预防忧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美国最新版的《心理障碍临床手册》也纳入了正念的基本理念。全球有60多个国家开展正念课程帮助患者及社会大众。正念浪潮已经全面进入主流文化,并广泛应用于健康人士的自我保健和压力管理。

正念已经是被神经科学和临床心理方面大量科学实验证明对抑郁症有明确的疗效的方法,既然对待抑郁症我们手中的武器并不算多(药物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心理咨询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电休克并不能保证不复发),那我们何不充分利用好正念这个武器呢?而且我们完全可以从免费的正念建心小程序做起。
我们现在都已经清楚,对待抑郁症,绝非心灵上的感冒这么简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做好了长期与其作斗争的准备,正念的练习也应该持之以恒。在北医六院住院期间住院期间,我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正念练习,虽然不能说有多么深刻的感悟,但至少做完之后大脑有了片刻的宁静,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出了院以后我还会继续天天练习正念,在群中打卡。

“做正念,早出院,做正念,不复犯”……下周我就会出院了,到了晚上8点不会有我对大伙的召唤声了,感谢那些帮助过我的医生,护士,病友,虽然有些不舍,但我想我不会回来了……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