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再说关于分类的絮絮叨,只因为看起来简单无聊的分类活动其实蕴含了很多内容,且意义非凡,值得我们关注,并值得认真执行和反复操作。
我们倡导的数学学习是生活化、操作化、情境化,所以我们要尽力的去带着孩子多做、多练、多感知。
分类的核心动作是概括出事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在带着孩子在家里玩分类时,要注意带孩子充分感知我们提供的材料,探究材料的特征。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认知,同时也为孩子在进行分类活动时,能够更好的进行区分和归并两个逻辑动作。
只是孩子进行分类活动时,爸爸妈妈要注意投放材料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投放适宜的材料进行分类活动。
比如小班的孩子,主要按照事物的某一个外部特征进行分类,我们给孩子提供的维度不宜太多,突出某一个特征差异,不然容易造成分类标准混乱。小班孩子我们可以和孩子玩“大小找朋友”的游戏:通过绘本故事的阅读,我们可以准备大小两只熊(任何布偶玩具都可以),然后把一些物品来对应分给两只熊,大熊用大杯、大碗,穿大衣服……小熊用小杯、小碗,穿小衣服……就是按一种特征来进行分类操作,可以是颜色、大小、形状等等。
中班孩子认知有提高,也有了分类经验积累,可以提供一些更复杂的材料进行操作。而大班孩子认知度极大提高,我们应该要鼓励孩子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类,那提供的材料就必然是有利于孩子自主探索分类标准的材料。我们可以带孩子玩游戏,用绘制图标的方法,来让孩子找到对应的物品或者人,如:可以出示裙子、高跟鞋、蝴蝶结等图标,让孩子找找会是谁(家人、玩具娃娃)。孩子熟悉后我们可以在一堆物品里去采用否定式来进行寻找,“不是动物、不能吃、自己不会动、天天在用……”一部分一部分的排除,最后找到具体的某一物。
分类游戏只要你有心,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要想孩子数学好,爸爸妈妈一定要习惯用数学思维去寻找数学元素,进行数学思考的引导。
每天跟老李一起动一下,做做思维的体操,让脑子更灵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