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岁时记 • 四

作者: 幽雅人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9-24 13:55 被阅读0次

    十九、布谷声声  犁把上岸

    [原文]

    四月也,有鸟名布谷,其名自呼。农人侯此鸟,则犁杷上岸。

    按:

    尔雅》云:“[尸鸟]鸠,[吉鸟]鞠。”  郭璞云:“今布谷也,江东呼布谷。”

    《正论》云:“夏扈多耕锄。即窃脂玄鸟鸣。”  获谷则其夏扈也。

    [译文]

    到了四月,有一种鸟名叫获谷,获谷这个名字,是因它自己叫出的声音而有的。农民等到这种鸟叫,就把犁杷移置到田岸上(准备插秧了)。

    按语:

    《尔雅》说:“[尸鸟]鸠,就是[吉鸟]鞠”。

    郭璞注解说:“就是现在的布谷鸟,江东一带叫获谷。”

    崔的《正论》讲:“夏扈催促春耕,就是窃脂和燕子鸣叫。”获谷就是那个夏扈了。

    二十、俗称恶月 禁忌上屋

    [原文]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

    按:

    《异苑》云:“新野庚尝以五月曝席,忽见一小儿死在席上,俄失之,其后子遂亡。” 或始于此。

    或向董勋曰:“俗五月不上屋。云五月脸或上屋见影,魂便去。” 

    勋答曰:“盖秦始皇自为之。禁夏不得行,汉魏未改。”

    按:

    《月令》:“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

    郑玄以为顺阳在上也。今云不得上屋,正与礼反。敬叔云见小儿死而禁曝席,何以异此乎?

    俗人月讳,何代无之? 但当矫之归于正耳。

    [译文]

    五月,习俗认为是不吉祥的月份,有很多禁忌,忌讳晒垫在床上的草席子,也忌讳用草盖屋。

    按语:《异苑》说:“新野人庚实曾经在五月晒席子,忽然看见一个小孩死在席子上,一会儿又不见了,这以后庚实的小孩就死了。”

    禁忌晒席可能从这事开始。

    有人问董勋说:“ 习俗五月不上屋,说是五月如果有人上屋,看见自己的影子,魂魄就会离开身体。”

    董勋回答说:“大概是秦始皇自个儿立下的风俗,禁止群众夏天不上屋,汉魏都没改变。”

    按语:

    礼记·月令》说:“阴历五月,可以居住在高而明亮的地方,可以在高处眺望远方,可以爬山,可以置身亭台楼阁。”

    郑玄认为这是顺应阳气在上的季候。现在说不能上屋,正好与阳气在上的季候相反。

    刘敬叔说的看见小儿死在席上就禁止晒席子,这同禁止五月上屋有什么不同呢?

    普通老百姓忌讳恶月,哪个朝代没有?

    但应当把错误的忌讳改正过来。”

    二十一、采艾悬门 斗草游戏

    [原文]

    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按:

    宗测字文度,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

    《师旷占》曰:“ 岁多病则艾先生。”

    [译文]

    五月初五,农工士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野外踏青。

    还有 “斗百草” 的游戏。

    采摘艾草束扎成人形,悬挂在大门或房门上,祭祷消灾。

    按语:

    “守测字文度,曾经在五月初五日鸡鸣以前去采摘艾草,看见有象人形的,就采摘下来,用艾炙治病有效。

    《师旷占》中讲过:“ 多病的年岁,艾草便提前生长出来。”

    二十二、舟楫竞渡 争采杂药

    [原文]

    是日,竞渡,采杂药。

    按: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戈以拯之。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

    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

    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越地传》云起于越王勾践,不可详矣。

    是日竞采杂药。

    《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译文]

    五月初五这天,举行划船比赛,采摘各种各样的药草。

    按语:

    五月初五赛船,这个风俗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哀怜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只去搭救他。

    比赛的船,取它行驶轻快,称为“飞凫”。

    比赛双方,一个自认为是水上兵车,一个自认为是水上骏马。

    州郡长官和有身分的人,都到水边观看比赛。

    邯郸淳的《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正是曹娥的父亲) 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

    这是东吴的风俗,说的伍子胥,与屈原没有关系。

    《越地传》说:“ 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没有记载,那就更搞不清楚了”。

    这一天争相采摘各种药草。

    《夏小正》说:“五月聚积草药,用来除去毒气。”

    二十三、系丝辟瘟 取鸲令语

    [原文]

    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又有条达等组织杂物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

    按:

    “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

    “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

    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

    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俗好登巢取养之,以教其语也。

    [译文]

    五月初五用五色丝织品系在臂上,叫做“辟兵”,可使人不染瘟疫。

    也有的用条纹清晰的丝织物绣织成多种物品,互相赠送。捉八哥鸟,教它学人讲话。

    按语:

    阴历五月蚕茧开始出来了,妇女们练丝染色,人人忙个不停。

    妇女们在丝织品上,织日月星辰、鸟兽各种物状。精心绣绘,进奉给尊长。

    这种丝绸装饰品,一种名叫长命缕,一种叫续命缯,一种叫辟兵缯,一种叫五色丝,一种叫朱索。

    摹拟物状的名称很多。

    用青、红、白、黑象征东西南北四方,黄色象征中央,把它折叠成方胜,饰在胸前,可显示妇女丝织的成就。

    本月小八歌羽毛刚丰满,习俗上,人们喜欢爬到巢穴里把它捉来喂养,教它学人讲话。

    二十四、新竹箬叶 节日裹粽

    [原文]

    夏至节食粽。

    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练叶插五[纟采]系臂,谓为长命缕。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吃粽子。

    周处在《风土记》里称粽子为黍。人们将刚生成的竹子做成筒粽。

    还有的,在苦木树叶子上缠些五色丝线,系在臂上,叫做长命缕。

    二十五、取菊为灰 以止麦蠹

    [原文]

    是日,取菊为灰,以止小麦蠹。

    按:

    干宝《变化论》云:“朽稻为蟋蟀,朽麦为蛱蝶。”  此其验乎?

    [译文]

    夏至节这一天,取菊花研成粉末,用来防治小麦虫害。

    按语:

    干宝《变化论》上讲:“腐烂的稻子变成蟋蟀,腐烂的麦子变成蝴蝶。”

    这种说法是否是小麦生蠹的证据呢?

    二十六、伏日汤饼 名曰辟恶

    [原文]

    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

    按《魏氏春秋》:“何晏以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

    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

    [译文]

    六月伏天,家家都煮面馄虼,说是可以避除邪恶。

    按语:

    《魏氏春秋》说:“何晏在六月伏天吃面馄,拿一条面巾揩过汗以后,脸色洁白。这之后,才晓得何晏并没有在脸上搽粉。”

    伏天吃面馄,从三国魏以来就有了。

    二十七、牵牛织女 聚会赋情

    [原文]

    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按:

    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

    《春秋运斗枢》云:“牵牛,神名略。”

    石氏《星经》:“牵牛,名天关。”

    《佐助期》云:“织女,神名收阴。”

    《史记·天官书》云,是天帝外孙。

    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此则其事也。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译文]

    月初七日夜晚,是牵牛织女团聚相会的时候。

    按语:

    戴德的《大载礼记·夏小正》说:这个月织女朝向东方,是指(织女)星说的。

    《春秋运斗枢》说:’牵牛星,神名叫略。”

    石氏《星经》说:“牵牛,星名天关。”

    《春秋左助期》说:“织女星,神名叫收阴。”

    《史记·天官书》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

    西晋文学家傅玄《拟天问》篇说:“七月初七日夜晚,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

    这就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河鼓、黄姑都指牵牛星,那是语音转化的原故。

    二十八、结[纟采]穿针 乞求巧幸

    [原文]

    是夕,人家妇女结[纟采][纟娄],穿七孔[金咸]。或以金银[钅俞]石为[金咸],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按《世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

    [译文]

    七月初七这一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

    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织女星神降临。

    按语:

    《世王传》说:“ 汉文帝时,窦太后小时头发稀少,家里人都不大理她,七月初七日夜晚,人人都到外面观看织女星,惟独不许她出去看。这时却有光亮照明了她的卧室,这是她将来做皇后的吉兆。”

    二十九、僧尼道俗 盂兰盆会

    [原文]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按:

    《盂兰盆经》云:“ 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 盖由此也。

    《经》曰:目连见其亡母在饿鬼中,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驰还白佛。佛言:“ 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至七月十五日,当为七代父母厄难中者,具百味五果,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佛众僧皆为施主,祝愿七代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是时,目连母得脱一切饿鬼之苦。目连白佛:“未来世,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盂兰盆供养。” 佛言:“大善!” 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纟采],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译文]

    七月十五日,和尚、尼姑、出家的、在家的佛教信徒,都设置盂兰盆会供养众佛。

    按语:

    《盂兰盆经》说:“有为解脱七代父母而供奉十方众僧的功德,用金银彩花、果食味品,敲鼓奏乐诵经,奉献给佛

    主。”  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

    《盂兰盆经》说:“目连看到他已亡故的母亲处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母亲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变成了火炭,目连的母亲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主。佛主说:“ 你母亲罪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的力量。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佛主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 (目连照佛主讲的作了)。这时目连母亲就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连禀告佛爷说:“以后佛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 ”  佛主说:“ 说得好 !”  后人根据这个经义,对盂兰盆会美化装饰,甚至雕木刻竹、做糖果、胶蜡烛、剪彩绸、模仿花和叶子的形状,穷尽美妙的技巧。

    三十、朱水点额 饷遗眼囊

    [原文]

    八月十四日,民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又以锦[纟采]为眼明囊,递相饷遗。

    按:

    《述征记》云:“八月一日作五明囊,盛百草头露洗眼,令眼明也。”

    《续齐谐记》云:“弘农邓绍尝以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纟采]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
    绍问:‘用此何为?’  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  言终便失所在。”

    今世人八月旦作眼明袋,此遗象也。或以金薄为之,递相饷焉。

    [译文]

    八月十四日,人们都把朱砂水点在小孩的头额上,称为“天灸”,用来去除疾疫。又用色彩鲜艳的丝绸做成眼明袋,辗转相送。

    按语:

    《述征记》说:“八月一日做成五明囊,即眼明囊,采盛百草上的头茬露水洗眼睛,能使眼睛明亮。”

    《续齐谐记》上说:“泓农县邓绍曾在八月的一个早晨到华山采草药,看见一个小童手里拿着五色彩袋,接取柏树叶上的露水,颗颗珍珠般的露水装满了袋子。邓绍问:‘这有什么用?’  童子回答说:‘赤松先生要用它洗眼晴,使眼睛明亮。’ 话刚讲完,小童就从讲话的地方消失了。”  现在老百姓在八月早晨做眼明囊装露水,就是这个故事留下的遗迹。也有人用金箔做成眼明囊,辗转相送的。

    三十一、野游登高 佩茱饮菊

    [原文]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按:

    杜公瞻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

    今北人亦重此节。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安设于台榭。

    又《续齐谐记》云:“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户乙],急令家人缝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译文]

    九月初九,土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按语:

    杜公瞻说:九月初九设宴集会,不知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然而从汉到南朝宋相沿没有变更。现在北方人也重视这个节日。佩带茱萸,吃糕饼,喝菊花酒,据说这样可以使人长寿。近代宴会都设在高台上的亭子里。

    另《续齐谐记》说:“ 汝南郡桓景跟随费长房游学仙术。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初九这一天,汝南地方一定会有大灾难,快点叫你家里人缝一个袋子,装上茱萸,系在臂上,到山上去喝菊花酒,这桩灾祸就可免除’。桓景就照费长房说的做了,全家人都上了山。傍晚回来。看到家里的鸡、狗和牛羊突然死了。费长房听到这消息说:‘好了! 这可以代替你受灾了。’” 现在人们九月初九日登山饮酒,妇女佩带茱萸袋,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三十二、荆有黍[月霍] 北有麻羹

    [原文]

    十月朔日,黍[日霍],俗谓之秦岁首。

    示详黍[日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祢衡别伟》云:“十月朝,黄祖在艨艟上会设黍[日霍]。” 是也。

    [译文]

    十月初一,吃黍子羹。向来说这一天是秦历一年开始的日子。没有弄清楚“黍”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北方人在这一天备办芝麻粥和豆饭,定是芝麻和赤豆刚刚成熟,尝尝新罢了。

    《祢衡别传》说:“十月一天早晨,黄祖在战船上宴会,吃黍[日霍]。”  就是了。

    三十三、[卤咸]菹菁葵 醒酒所宜

    [原文]

    仲冬之月,采撷霜燕、菁、葵等杂菜乾之,并为[卤咸]菹。

    有得其和者,并作金[钅义]色。今南人作咸菹,以糯米熬[扌寿]为末,并研胡麻汁和酿之,石窄令热。菹既甜脆,汁亦酸美,其茎为金[钅义]股,醒酒所宜也。

    [译文]

    阴历十一月,采摘霜燕、芜菁、冬葵等多种蔬菜,把它晒干弄干,做成咸菜酸菜。

    如有适当的方法,制出的咸菜酸菜全象金钗颜色一样。现在南方人做咸菜、酢菜,把糯米熬过,捣碎成粉末,并研些芝麻汁和在一起,然后用石头加压使它成熟。这样做出来的酢菜既甜脆,汁水又酸美,茎梗象金钗的股瓣,是解酒最合适的食物。

    三十四、击鼓戴胡 傩舞逐疫

    [原文]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按:

    “《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

    吕氏春秋·季冬纪》注云:“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晋阳秋》:“王平子在荆州,以军围逐除,以斗故也。”

    《玄中记》:“颛顼氏三子俱亡,处人宫室,善惊小儿。汉世以五营千骑自端门传炬送疫,弃洛水中。” 故《东京赋》云:“卒岁大傩,[区支]除群厉。方相秉钺,巫觋操[艹列]。[亻辰]子万童,丹首玄制。桃弧棘矢,所发无臬。”

    《宣城记》云:“洪矩,吴时作庐陵郡,载土船头。逐除人就矩乞,矩指船头云:无所载,土耳。”

    小说》:“孙兴公常着戏头,与逐除人共至宣武家,宣武觉其应对不凡,推问乃验也。”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

    按:

    《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 此则其义。

    [译文]

    十二月初八是腊日,俗话说:“腊鼓敲响,春草生长。”  村里人都敲着细腰鼓,头戴假面具,扮成金刚力士,逐除疾疫。

    按语:

    《礼记》说:“傩人是专门赶恶鬼的。”

    《吕氏春秋·季冬纪》的注文说:“现在人们在十二月初八前一天击鼓驱逐瘟疫,叫做逐除。”

    《晋阳秋》说:“王平子在镇守荆州的时候,用军队包围逐除瘟疫,是军事斗争需要的缘故。”

    《玄中记》说:“颛顼氏三个儿子都死了。他们住在人家屋子里,专门惊人家小孩。在汉代,调用五营千骑,从宫殿的正门传递火炬驱赶瘟疫到洛水边,把火炬丢入洛水中”。所以(张衡的)《东京赋》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

    《宣城记》说:“三国吴时洪矩去作庐陵郡守,船头装了“土牛。逐除人向洪矩乞求(东西),洪矩指着船头说:‘没有装什么东西,只有土而已’”。

    《小说》讲:孙兴公(即晋朝文学家孙绰),曾戴着假面具,跟逐除人一起到恒宣武家里去,桓宣武发觉他言辞对答很不寻常,经仔细询问才得到证实。”

    金刚力士习俗上认为是佛家天神。据《河图玉版》说:“天帝创立宇宙时有金刚力士,手持兵器长达三十丈。”这是就是金刚力士的说明。

    三十五、祭祀灶神 宰杀黄羊

    [原文]

    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按:

    《礼器》:“灶者,老妇之祭,尊于瓶,盛于盆。” 言以瓶为缶尊,盆盛馔也。

    许慎《五经异义》云:“ 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

    汉阴子方,腊日见灶神,以黄犬祭之,谓之黄羊。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

    [译文]

    十二月初八日,还用小猪、酒等祭祀灶神。

    按语:

    《礼记·礼器》说:“(祭)灶(神),是老妇们掌管的祭祀。把酒装在瓶子里,把菜盛在盆里。” 即用瓶作酒杯,用盆装食物。

    许慎《五经异义》中说:“颛瑞氏有个儿子名叫黎,就是光融天下的火官,祝融是灶神,姓苏名吉利,妻子姓王名抟颊。”

    汉朝阴子方,在十二月初八见到灶神,杀了一条黄狗祭祀它,把狗叫作黄羊。阴子房因此世世代代受到灶神的赐福,后来人们争相仿效,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三十六、老叟妇妪  游戏藏[钅句]

    [原文]

    岁前,又为藏[弓区]之戏。

    按:

    周处《风土记》曰:“醇以告蜡,竭恭敬于明祀。乃有藏[弓区]。腊日之后,叟妪各随其侪为藏[弓区],分二曹以校胜负。”

    分辛氏《三秦记》以为[钅句]弋夫人所起。周处、成公绥并作[弓区]字。《艺经》、庾阐则作[钅句]字,其事同也。俗云:此戏令人生离,有禁忌之家则废而不修。

    [译文]

    过年以前,还做藏[弓区]的游戏。

    按语:

    周处《风土记》说:“用淳厚的美酒奉告百神,毕恭毕敬地祭祀神明,之后才有藏[弓区]的游戏。十二月初八腊祭以后,老爷子和老太太各自结合成伴,分成两组来比较胜负。”

    辛氏《三秦记》认为,藏[弓区]游戏出自汉朝的[钅名]弋夫人。

    在周处和成公绥两人的著作中都是用的“[弓区]”字。

    但是《艺经》和庚阐的《藏“铂”字》,讲的事是相同的。

    习俗认为,这种游戏使人思想紧张,神形分离。所以家有忌讳的人,就舍弃而不去参加。

    三十七、守岁酣饮  辞旧迎新

    [原文]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译文]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元月十二日,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全文结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荊楚岁时记 • 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qjg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