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复盘》
core:
而知识方面的社会情绪,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逻辑去把握。更重要的是,这个情绪虽然也有过时一说,但影响并不严重,最多从畅销书转变成长销书。
这样策划的压力就小得多。举个例子。《异类》是一本很畅销的书,很多名人都推荐过。
里面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万小时定律。
大意是,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做到比较高的水准,必须在该领域有1万小时的积累,也就是有5~10年的沉浸。当然,这个1万小时并不是确定的数。
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人的内心是热的,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或者权威,那我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啊。
但慢慢的人们发现,好像哪里有点不对。如果只要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那不是专家满街跑了吗?
很多人都在一个领域做了5~10年,好像也并没有多大建树。而且,如果时间长就有效,那为什么有3年经验的人比有10年经验的人做得更好。这个怀疑一出现,就相当于出现了一个知识缺口:怎么1万小时定律就不灵了呢?如果能够弥补这个缺口,那书自然就会畅销。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本《刻意练习》。这本书在2016年11月出版之后,不到半年的时间,销售量已经过10万册。
人们这才清楚,原来指望花1万小时就能成为专家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可能这1万小时,你不过是在进行天真的练习,在一个低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重复、再重复,那样就是花100万小时,恐怕也不过是起点低水平的徘徊。
真正有效的是要进行刻意练习,要有导师、有目标、有步骤、有反馈等,只有通过刻意练习,人们才能不断进步。那么,刻意练习之后呢?
我的理解是,人们将会发现,坚持是很难的。如何坚持,恐怕会是下一个知识缺口。
据说国外有一本名为《Grit》(坚毅)的书现在销售不错,不知道国内哪家出版社拿到了版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所谓符合社会情绪,其实就是把握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从而跟进事物的发展趋势。如果放在更大的视野里,这种思维就可以帮助你把握社会的需求变化。
比如说,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电视,到现在的房产,从自行车到私家车,从固定电话到手机,等等。这就是雷军所说的风口。
站在风口,猪都会飞。现在很多编辑也会追逐风口了。
但风口很容易赶不上,因为观察确认风口需要时间,找到作者写出来需要时间,写出来之后的编辑印刷发行还需要时间,很容易就只赶上了风口的尾巴,甚至是等书出来,风向已变,那就白忙活一场了。
体察人心的脉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