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诗人和大众诗人

作者: 盆小猪 | 来源:发表于2017-12-02 17:40 被阅读777次

    我不知道该带着怎样的纠结,来写这些诗人。细想来,莫不该是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哀伤?

    我也不知道诗人是否是一种精神贵族的称谓。但读到他们的诗与故事,我的脑海里浮现的是乞丐。

    有人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人默默无闻,诗追魏晋。

    如果“诗是什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我们能否说明“何为诗人”?

    诗人这个社会群体,是有内部分化的。有人凭一手好诗功成名就,却也有人守着自己对诗的信仰,穷困潦倒。

    这,就是有诗的社会给诗人的人生馈赠。

    有的诗人注定是小众诗人,他们不像大众诗人那样,跟风。有的诗人注定是大众的诗人,他们不像大众诗人那样,为权贵歌功颂德。

    大众诗人是一群迎合手持话语权的权柄的少数人的诗人。他们的诗从不会为自己而吟,更加不会为天下苍生而作。大众诗人才是真正为统治阶级服务,用诗歌的社会教化功能塑造出文化中的乌合之众的那群诗人。尔曹身与名具灭。

    读完《箧中集》,读罢王梵志,我作如是想。

    《箧中集》的七位诗人是小众诗人,王梵志是大众的诗人。

    一.

    先说《箧中集》。

    四库全书《提要》称:

    《箧中集》一卷,唐元结编。结有《次山集》,已着录。是集成于干元三年,录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之诗,凡二十四首。

    箧是储物的器具,大的叫做“箱”,小的叫做“箧”。这七位诗人的作品,由唐代诗人元结集录。他们七人是元结的好友。

    这七人的诗,得以选入《箧中集》的,都属精品。其余诗作不够优质的,都视而不见了。所以《箧中集》说集录的作品就这些了。

    故《提要》曰:

    即七人所作见于他集者,亦不及此集之精善,盖汰取精华,百中存一。特不欲居刊薙之名,故托言箧中所有仅此云尔。

    元结在《箧中集•序》中说明了集录的依据和意义:

    风雅不兴几及千岁,溺于时者,世无人哉!呜呼!有名位不显,年寿不将,独无知音,不见称显死而已矣。谁云无之,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不知丧于雅正然哉!

    风雅是诗经的传统,那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发生时期的状态,具有兴观群怨的特点,手法以赋比兴为特点。经由历史嬗变,这风貌已不存了。

    诗的历史由元结的观点来看,并不是进步的历史,而是衰退的历史。古人恰是以为自尧舜以后至礼崩乐坏,正是王道衰微的历史。故而诗的历史命运,与道的历史命运是一致的。

    诗道衰微,表现在唐诗上,有三个缺点,分别是: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为词。这三个缺点,《箧中集》收录的七位诗人都没有。

    这三个缺点究竟说明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做个诗歌理论的梳理,来解释一下。

    (一)拘限声病。

    声病由南朝齐时“永明体”诗人沈约等人提出。

    具体指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此观点提出时即招来批评。又,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

    根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对文术作出“有韵者文”的论断,至唐代,近体诗的格律有了系统化的规范。

    唐代没有什么“诗话”,诗话都是后来的东西,唐代诗格最多。

    关于诗歌写作的理论,如崔融《唐朝新定诗格》、徐隐秦《开元诗格》、王起《大中新行诗格》,皆以格律诗的韵律规范为首要问题。其次的重点,包括对偶、句法、结构、语义等方面。

    由是律诗的规范得以确立。元好问《唐诗鼓吹》以七律为唐诗代表,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以五律为唐诗代表。律诗成为唐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体。

    好吧,律诗流行,想要名利的人,自然会创作律诗。不想要名利只为追求艺术的人,也会被新兴的诗体吸引。

    但偏偏《箧中集》的七个诗人要写魏晋风格的诗。魏晋的诗,不讲究声病。

    不讲究声律,是否诗就写不好?这不消费口舌,请看官自行朗诵几首,就知他们诗歌声律的美妙了。韵律如何,终是在吟咏中见得,岂可用教条求其美妙哉!

    这说来也算是“得鱼忘荃”了。

    (二)喜尚形似。

    “形似”用于评诗,唐诗以前,必说钟嵘《诗品》。钟嵘虽反对八病说,而元结亦反对声病,然元结并未因“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而称道钟嵘。

    究竟何为“形似”?

    且看钟嵘评张协的“上品”诗时说的一段话:

    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实旷代之高手。

    这位旷世绝顶高手张协的“形似”高在哪里呢?让我们看几句他写雨的诗:

    《杂诗》其三曰:“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
    《杂诗》其十曰:“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闭上眼想一想,生动形象啊!比喻用得把气势展现出来了,细想竟觉身临其境,可谓状物至大至微。

    这“雨足”的“足”就见得炼字功夫,诗歌史上“雨足”的语典便是由此而来。雨足一语,竟让雨生生地动了起来。不然光说下雨落雨洒雨降雨,都是大俗话,听着不痛不痒,全无一点雨在下的感觉了。

    这样的诗句读来有一种“丽”的审美趣味。虽然层云骤雨,也觉笔调清绮明丽。

    但这种形似功夫,诗经里没有,魏晋诗歌里也没有。

    如诗经《风雨》曰:“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这就直接起兴。不去写雨具体怎么个凄凄,那是因为要言志,不是要写这雨。

    再说那民歌的传唱,有其情意一贯,却不会时刻景物一律。所以民歌若是把具体的雨这类事物描摹得形似,反倒没了共鸣,便失去了传唱这一锤炼打磨的文化情境,更无语言的朴与真了。

    以上两点就是“形似”面临的短板。

    若是对待诗歌,在价值取向上,强调技巧的人,少不得要在形似的修炼上费力气。今人讲文学史的前进,也多抓着这技巧的精细化不放。殊不知用技巧的心思钻进技巧的窠臼里,要出来却难了!

    出不来,便道不出言志的诗,咏不出情真的句,反倒让文学在形式主义的阴影里倒退了。

    且看孟云卿《古离别》云:“但见万里天,不见万里道。”
    再看元季川《古远行》云:“纵远当白发,岁月悲今时。”

    莫不是大处着手,远处落笔,而情志跃然纸上乎?

    (三)以流易为词。

    “流易”分别说的“流”和“易”。

    《南史》卷二二《王筠传》载沈约对王筠说:“谢眺常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近见其数首,方知此言为实。”

    这流就是说诗的圆美。清丽诗风,自此盛行。

    何谓“圆”?《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圆是天的属性。天道清,圆便是说诗风当清丽灵活,如天运而万物流转。

    “小谢”谢朓之前,那些好玄学的人作诗,喜欢用辟字。那个“大谢”谢灵运动不动就从《易经》《庄子》里请神,搬出来的语典事典够得人翻字典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多过书似的。

    所以读来不易啊!于是小谢的好朋友沈约跳出来讲“三易”了。

    《颜氏家训•文章篇》载:“沈隐侯(沈约)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唐代格律诗认祖归宗,倒是可以算到谢朓和沈约的永明体那儿去。元结反对格律诗,自然要把“流转”和“三易”拿出来涮。

    诗歌文辞若是一味的“清词丽句”,反倒是海鲜啤酒吃多了逗起了痛风的感觉,读着闷痛,提不起精神。

    谢朓、沈约、钟嵘都赶上了诗言志向诗言情的理论嬗变的时髦。诗不是不可以言“情”,志未尝不是离情而发。但从那小清新的调调里流露出的软绵绵的情,又岂是真硬汉好男儿的情?

    诗本是歌,说来三易,是无可厚非的。但要说诗歌的文化传承,就另当别论。

    浅易与浅薄的界线比沟还细,不潜下心读书的纨绔子弟自然分不清,否则怎会做出一堆花柳气息的淫辞丽句?

    要传承古人的文化,于写诗上,定要下足了训诂的功夫。这功夫一到,用字便意到字到,是不该强加上“三易”作为准绳了。

    (四)

    综观上述三个缺点,倒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关于“问题”本身的问题。

    元结的《箧中集》,恰恰是以七位小众诗人的诗歌为范例,在打开南朝文论中的三个核心问题。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诗言志还是诗言情?韵律于诗歌创作中的地位是什么?诗风呈现的审美趣味该以哪种为好?

    诗歌发展的历史,让这三个问题在南朝出现。但我们现在去打开这三个问题,若从南朝文论的讨论入手,并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

    但若是从南朝之后的唐朝去打开呢?通过《箧中集》,我们发现,我们本来要打开的问题自身的意义在消解,而这些问题只是指向另外的问题的路标。

    如果把一个问题放在另外的时代去打开它,它会指向真正的问题的症结所在。

    所以,不是在诗言志与诗言情中做二选一,而是该讨论以志为主时的志与情的关系是什么。韵律于诗歌创作,其地位也不是核心,而是该讨论在怎样的创作心理状态下会有美妙的韵律自然生成。至于审美趣味,本就无高下之分,只是个人喜好罢了。

    在唐代的诗歌中找到南朝文论的影响,其理论实质,就一目了然了。

    这影响是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发生的。所以,当诗倾向于言情,而文化的情流于奢靡,诗还有什么气质可言?当韵律成为标准,作诗本为自由,那不就是拿韵律来作茧自缚?再说这清丽,本无可厚非,但权钱诠释的清丽,入诗就是一股子俗气!

    二.

    (一)

    元结《序》接着讲了这七位诗人的生活概况:

    吴兴沈千运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己溺之后,穷老不惑,五十余年。凡所为文皆与时异,故朋友后生稍见师效能。佀类者有五六人,呜呼!自沈公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异于是者显荣当世。

    说来又是老桥段了。好人没得官做没得钱赚。人品好是人品好,身居贫贱,这滋味儿也到底是不好受的。

    只是这些人活得还是不好。不只是不好,是“还是”不好,就像丧家犬一样不好。

    时过道迁,于时代乱流中力挽狂澜的人,当数圣人吧。然而孔孟之后,唐代无圣人!但总有读书人,还念着学过的诗,心怀复兴之志。

    这七位诗人,都活跃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那时,盛唐。

    王维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高适说:“幸逢明君多招引,高山大泽征求尽。”李白也来凑趣:“群才属休明,承运共跃鳞。”都鱼跃龙门了。

    于是李林甫顺着杆儿往上,说:“野无遗贤”。杜甫一众才子就呵呵了。

    然而《箧中集》的七位诗人,虽然在官僚体制之外,却并不以此为悲哀。

    他们以上古隐士为榜样。例如推辞肃宗备礼征召的沈千运《云中作》诗云:“如何巢与由,天子不知臣。”

    正因避开官场,才避开祸害,得以保全性命呢。

    王季友《寄韦子春》诗云:“吾以不材寿,非智免斧斤。”这是用《庄子》里的典故。于逖《野外行》亦见类似思想:“幸以朽钝姿,野外老风霜。”

    真的就这么安心么?

    读沈千运《感怀弟妹》:“近世多夭伤,喜见鬓发白。”鬓发白了,却不叹年华老去,只说自己尚还活着,可以活到老年,这个“喜”,莫不是一种悲哀!

    这七位诗人多有诗作描写贫苦的生活。

    如孟云卿《寒食》诗:

    二月江南花满枝,
    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
    不独明朝为子推。

    贫苦寒士时常揭不开锅,家里本就少有烟火。所以富贵人家的寒食节,于他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沈千运不做官,他就真的安贫乐道吗?我很喜欢他的《濮中言怀》: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人生各有志,在余胡不激。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栖栖去人世,迍踬日穷廹。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顾此烦知已,终日求衣食。

    痛怨而谤曰讟。迍,安步也。诗曰:载踬其尾,踬,跌也。廹,同迫。其他字都好认了。

    沈千运面对穷困生活,终是“始觉前计非”。他穷得要向朋友借钱粮了。而自己的子女年幼,于农事不能出力。生活真的艰难。

    (二)

    除了穷与达,我倒是想到另一个问题。

    秋与冬,都是一样冷。心凉时的风都是刺骨的,这冷便没了差别。

    但人与人可是一样的人?

    若说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那由这本质反向定义出的人,就是个抽象的人。

    然而具体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人与人正因有这个性差异,才有“人”可言。

    是故一定要以抽象的“人”将具体的人绳之,岂不是“杀”人?

    于是来想这“诗人”,便正是以“诗”的个性化差异来说明这个“人”的。

    不过,这抽象的“人”如果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目标,又另当别论了。

    却不是谁想用那抽象的人来约束具体的人就能轻易得逞的。那种约束来源于资本和权力对人的奴役,它存在于社会关系中,通过社会中人与人的地位分化,来引导人的行为。

    但这理想中的人,不是本应该自由么?所以理想化的“人”,恰是对抽象的人的反抗。

    《箧中集》七位诗人,恰是用自己理想化的生活来诠释这理想化的“人”,在用诗歌呈现这种生活,来实现自己生命的回归。

    这与魏晋风度之下的诗歌迥异!

    有学者拿《箧中集》七位诗人的作品与魏晋诗人的作品做比较,认为此七人复古,却不得魏晋风度那精神上超然脱俗的自由,亦无想象力的奇妙,终是被自己现实生活所禁锢的吟咏。

    我不敢苟同。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所以魏晋诗人与这七位诗人,都有着共同的悲哀。但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活成有钱人的样子。阮籍嵇康再不得志,也不会穷得揭不开锅吧。

    所以,《箧中集》七位诗人是小众诗人,就是在于他们在具有“贵族”性质的大众诗人里,是没钱没权的小众。但他们诗歌的艺术价值,就来自于写自己穷困生活的真实。否则所有的复古,都是试图唤醒坟墓里的腐尸,于文化的发展,又能有何意义?

    所以,他们的古色古香,还是在他们对自己理想生活的现实描述里。

    他们的理想生活里有令人心痛的贫穷。且看孟云卿的《今别离》:

    结发生别离,相思复相保。如何日已逺,五变中庭草。渺渺天海途,悠悠呉江岛。但恐不出门,出门无逺道。逺道行既难,家贫衣裳单。严风吹积雪,晨起鼻何酸。人生各有志,岂不怀所安。分明天上日,生死誓同观。


    贫贱夫妻,此诗读来定会哽咽。“严风吹积雪,晨起鼻何酸”,平实,但得情景交融,这鼻酸,是冻的,也是心里难受哭不出来酸的。“但恐”句用顶针,读来一口气连贯地让人心里感到了“但恐”的纠结无奈。“人生各有志,岂不怀所安”,切情入理,然“生死誓同观”,其于理顺势而得,却让前面积攒的情全部爆发,于生死之前倾空所有悲哀,却让那难受弥漫心间。

    不是所有的小众诗人的作品都好到没朋友。时人对孟云卿评价极高。

    元结《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称:“云卿声名满天下”。杜甫与孟云卿交笃,作《解闷》其五称孟云卿:“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惊见古人诗。”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赞孟云卿:“然当今古调,无出其右,一时之英也。”

    再看张彪《杂诗》中的几句,又能读出另一种意味:

    商者多巧智,农者争膏腴。儒生未遇时,衣食不自如。久与故交别,他荣我穷居。到门懒入门,何况千里余。

    世人功利心重,为利益争抢,费尽心思。儒生没有这心思,也不屑于算计这些,只要不逢时,自然生活温饱都成问题,尤其那些不是富二代官二代的读书人!世人都嫌贫爱富,自然有钱的朋友都要躲着穷儒生了。这几笔,刻画世道人心极是深刻。

    对世道人心的刻画,让我想到了王梵志的诗。看看篇幅,嗯,还是留待下一章再讨论吧。

    上一章:青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公子非:学习了😊
        盆小猪:@公子非 周末愉快啦🙏😀
      • 图特亚斯坦:写得好呀
        图特亚斯坦:@盆小猪 盆兄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份文化大餐啊👍👍
        盆小猪:@图特亚斯坦 🍲🍤🍟🍔🌯🌮🍝🍕图特兄早上好~
      • 1dent1ty:1、汪国真绝对是大众诗人了,诗集能卖到几百万册足以为证。大众虽然叫好,但诗歌界却不待见他,批评他肤浅、鸡汤。这让我想起《奇葩说》选手肖骁说过的话,“什么叫意见领袖,为了反对而反对”。诗歌必须是大众看不懂的才是好的,必须符合诗歌界的规则才是好的,或者说诗歌必须是小众的才是好的?

        2、雨足,妙哉妙哉!雨像脚踏在地上,区区二字便把这雨势描绘得恰如其分。古人的脑洞也是蛮大的,哈哈哈。

        3、自己写古诗倒是很少用比喻,现代诗却是篇篇都用。我捡出一首来:
        《五绝·潮》
        海浪似婴啼,
        听潮梦古昔。
        人生多少事,
        不过一须臾。

        4、易识字。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酒的宝塔诗,有人说生僻字太多了,我只能笑笑不说话。宝塔诗若是没了韵,那就不是塔而是一堆散沙。为了押韵和平仄工整,百来字的诗我也费了不少功夫,结果只换来一句生僻字太多了。我也搞不清楚,大众与小众,通俗与生僻,是否真有高下?

        5、写当下的情形,或者理想中的梦境,都很好,重要的是情必须由心流出,不可失真,若是刻意为之,竟是歌功颂德之词,不写也罢,写了更掉价。
        盆小猪:@1dent1ty 古人讨论韵律,背景与今人不同了~现在还是要从格律入手,否则就是没学走就学跑了😓
        盆小猪:@1dent1ty 他们的小众,倒不是刻意而为。有时大趋势吧,又不愿同流合污,自然写的就被当做小众了~😊
        盆小猪:@1dent1ty 诗神兄比喻很妙啊!我有时也用生僻字,正如您所说,发乎真情,还管他们识不识得那字呢~有时就只得那一字才写得出来啊~
      • 凌子子:诗言情,能情到深处;诗言志,能催人奋进,那就都是好诗了呗。这篇古诗赏析,很烧我的脑:smile:
        凌子子:@盆小猪 我得好好学习:smile:
        凌子子:@盆小猪 哈哈,是我才疏学浅。
        盆小猪:@凌子子 嗯嗯谢谢啦~接下来调整风格🙏
      • 米喜:学习了,小猪:blush:
      • 海煦:读先生文,长知识了!🙏🙏🙏
        盆小猪:@海煦 谢谢您🙏周末愉快啦😀
      • 铁妩:小猪🐷这篇好长,姐还得慢慢看,慢慢学。🌹🌹🌹
        盆小猪:@铁妩 嗯嗯这篇没控制住😂铁妩姐周末愉快~
      • 江北客:小猪最近笔力井喷,文思泉涌哦。忽想起《天龙八部》开头的某一篇名,剑气碧烟横👏
        盆小猪:@江北客 江北先生周末愉快😀
      • 恺然:我喜欢韩孟诗派的诗,还有同光体,那种沉郁顿挫的感觉,还有黄节的诗我也很喜欢,唐面宋骨。
        恺然:@恺然 尤其是对岭南诗宗黄节,更是没有一个人写过,当年黄先生变卖家产,在上海大办国粹学报,鼓吹革命,与章太炎等大师过从甚密。
        恺然:@盆小猪 盆大哥过奖了。简书上那么多谈诗的,可是貌似没有一个人去谈过岭南诗派,真的好可惜。岭南诗派在近代史上可以说大放异彩。盆大哥要不你来写两笔吧。
        盆小猪:@恺然 👍👍👍恺然兄是真正认真读诗的人啊🙏周末愉快啦~
      • 辉煌Ad098:可以歌功颂德,真实就好,否则,恶心!最不屑!
        盆小猪:@卡卡_d098 嗯嗯是哒~真实就好😀
      • 宁木紫菀:诗,从心出,是以文字为媒介,将入眼,入心之物,投映到读者的眼内及心内,或引起共鸣,或煽风点火。
        盆小猪:@宁木紫菀 嗯嗯是哒~宁木周末愉快😀
      • 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诗要有志,有情趣,有感怀,最重要还要有风骨。
        盆小猪:@今天会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 嗯嗯是的~周末愉快啦🙏
      • 吴晓布:我来学习的👍😀
        盆小猪:@驴光掠影 掠影老师抬爱啦🙏😂
      • 赫连伯伯:先马后看吧,好长啊
        赫连伯伯:@盆小猪 周末还更文,辛苦了。放下工作,休闲放松一下。
        盆小猪:@赫连伯伯 这篇没把持住😂。。赫连兄周末愉快啦🙏🐬
      • 俗然:诗人多孤独
        盆小猪:@俗然 嗯嗯是呢~孤独的人~😀🐴
      • 管锥一见:我不太懂诗文,古文赏析能力差,但小猪老弟之文足见君之风骨,有一股自然之情的流露。我认为诗乃自然之物也。天地万物自然之真自然之美自然之痛处处是也,人世间自然之心境亦处处在也,各阶层人之自然之生活疾苦之实在、国家社会变迁之自然之感、王侯将相美伦诗,黎民百姓悲苦诗,孰优孰劣?众说纷纭。然真正之诗人有天地之心,是关心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白居易、梅尧臣。

        观今人作诗,缺乏天地之心,缺乏自然之情。赏诗必好古。
        盆小猪:@管锥一见 🙏俺也很喜欢孟云卿这首~管锥兄读诗很能读出那意味啊👍
        管锥一见:@盆小猪 初略读了一下,感觉诗有田园之风采,恬静。也有对人生穷困之感伤,愁苦亦凄迷。也有思良朋之忧思,自古多情男儿亦彷徨。也有对生命之歌的壮美之向往。

        诗无甚华丽辞藻,但读来朗朗上口,有诗经之古韵无邪之美,虽有感叹悲情,但亦有力量。悲情中显坚强。易显示出没落文人之高洁之气质,亦可感受到古人视友谊知音如珍宝。世有良朋知音,生活无悠哉。摘录一首,以共勉:

        伤怀赠故人

        唐代:孟云卿

        稍稍晨鸟翔,淅淅草上霜。

        人生早艰苦,寿命恐不长。

        二十学已成,三十名不彰。

        岂无同门友,贵贱易中肠。

        驱马行万里,悠悠过帝乡。

        幸因弦歌末,得上君子堂。

        众乐互喧奏,独子备笙簧。

        坐中无知音,安得神扬扬。

        愿因髙风起,上感白日光。
        盆小猪:@管锥一见 确实自然很重要😊以自然之性情观世道艰辛,异化便一目了然。于是有了碰撞,写出来的诗就铿锵有力~管锥兄深得此中三昧啊~
      • 南斗雨:继续跟着盆兄,长篇之中全然是哲思😊😊🙏🙏
        南斗雨:@盆小猪 嗯嗯,盆兄周末愉快,最近有点忙😂😂
        盆小猪:@南斗雨 谢谢南斗兄~周末愉快啦🙏😀🐬

      本文标题:小众诗人和大众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on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