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个人在街上溜达,天气太热,无处可去,突然想到去书店看一看,这主要是因为想买本字帖。当走进书店时,才发现自己很久都没有来过书店了,久得都忘记最后一次去书店是什么时候。工作以后,每次逛街,饭店、超市成了必去的地方,书店成了早已遗忘的角落。
记得上大学时,自己不爱看书,但是每个周末总要去书店看一看,走马观花般的瞅上那么一两眼,也没有什么想买的书,只为在书的世界里感受了一下,让自己觉得踏实一点。久而久之,逛书店成为了生活中的调味剂、安抚剂。工作后,书店渐渐淡出了自己的生活。看不到书店地时候,都不觉得世界上还有书店这么个地方。随着网络的发展,买书上网,读书用电纸书。书店本身没有淘汰,却在自己内心被淘汰了。
进入书店前,对这样的小书店有没有字帖没抱多大希望,只是鬼使神差的走了进去。进了书店,却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不少的字帖,毛笔字字帖、钢笔字字帖,楷书、行楷、行书、草书,田英章的、庞中华的、荆霄鹏的等等,种类名目繁多,目测至少有两百本以上字帖。站在一堆字帖前,翻了好久,却始终没有发现称心的字帖,当翻过十多本不同类型的字帖后,突然想起自己已经买了很多的字帖,却从来没有认真练过,有的已经压在箱底,有的虽在手头,但常常被忽视。为什么又要新买字帖呢,再好的字帖不去练又有什么用呢?在学习上,很多时候,自己往往把准备学习资料当成了学习,侧重了磨斧子,却不使劲抡斧子砍柴。
在一摞摞文学名著跟前,看着精美的书籍,有股想买的冲动,但理智告诉我,自己常常是买书却不读书,拿起书看不了几页便开始心浮气躁,思想跑偏,想各类其他的事,或者禁不住手机的诱惑。四个月前,买了一本《中国通史纲要》到现在还只停留在前20页,而且是断断续续看了几次,才看了不到20页,这本书已经被自己压在箱底两三个月了。想想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是那么的急切,恨不得网上一下单就能拿到手上,想着书到了要认真的了解掌握中国历史。书刚一收到便急不可待的打开阅读,几分钟的热情过后就放下了。内心的某种初心随之灰飞烟灭。
记忆中,书店里应该是人山人海,到处都能看到或是站在书架前或是坐在地上专心致志看书的人,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可这家书店异常冷清,除了店员在专心玩手机外,空无一人,是时代变了,大家都坐在家里就可以看书了么?我无法回答。马云说他自己不爱看书,但他却创造着时代。也许,书本会禁锢我们的思想,束缚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画地为牢,失去了想象力。但坐井观天的我们,不读书,通过什么了解这个世界呢?
像这种需要耗费脑力思考的问题,还是留给看文章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