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就不能在河边虚度呢?
—加盐的咖啡
因为最近写的一些文章,朋友们看后都觉得很不错,给了很多的支持与鼓励,然后因为约拍,也听了很多故事。朋友会介绍说,“这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于是,大家遇到我,第一句常常就说,“讲讲你最近的故事吧。”
遇到这样的对话,总会让不善言辞与交际的我很尴尬,想聊些什么来应付。
但现在我会坦然的说,“其实,最近什么也没做。”
用当代艺术表现我的情绪我下班一直很晚,抬头看着一栋栋的建筑,看到整个城市熠熠生辉,年轻人们朝九晚五的繁忙,恨不得把时间划分成秒,拿每一秒来换利益。
有段时间,我朋友和我抱怨,他一直找不到恰当的合作。于是天生乐观的他陷入了低谷,磕磕绊绊,肉体和心灵都受磨砺。每次遇到他,浑身散发着不愉快。
那会儿我们每晚下班,灯火通明的只有全家。然而公交末班车上,塞满了西装革履的白领。
看着眼前的公交车,他目光呆滞地说:“我可以休息一下吗?”
不知道他是想等下一班,还是在暗示自己的工作。我下意识背紧了的背包,拉着他挤上了公交。在颠簸摇晃的前进中,我心焦地责备:“这一班赶不上就没有车了,谁愿意落后!”
那一路,我俩相顾无言。我总觉得,这个年纪不该有一丝松懈。
有一本书叫《人生不必太用力》,朋友很喜欢看,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和朋友争论:“明明是自甘堕落,还要美其名曰废材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而在朋友眼中繁忙如我,每天在工作中度过,也丧过一阵子。
新媒体运营(写作)如果没有了敲键盘的欲望,那么什么动力也刺激不了的。那是2017年的某个月,也是这一年来的极致。坐在电脑前,从太阳升起到日落,直到发布前,也写不出几个字。坐在办公室累,回家也不舒服,连最爱的王者荣耀也不愿意打开了。
所有的疲惫积压着终于爆发,我恨不得每天都是星期五。在脑海无数次的模拟,放弃手上所有的事情会怎样。
于是,我找好友吃饭倾诉聊天,想通过对话沟通,来调整及恢复大脑的活跃。然而我那些朋友也说每天工作很累,自己的读书计划都无法实现。
我想帮他们,但决定还是先拯救自己。
做自己的天使计划与愿望,离我越来越远。
—加盐的咖啡
于是,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一到周末,关掉微信,索性什么都不管了,去到一些遥远的地方。随性地看天气出门,走到哪里是哪里,完全不顾路线及计划。
有次在松江,遇到一位钓鱼的人,我站在他身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抛竿,收线,直到他收拾渔具离开,桶里一条鱼也没有。
他回过头不好意思的地憨笑着,“每天都来钓鱼,也不是每天都有鱼,只是觉得一拿着鱼竿心里就舒服。”
看着他轻快地走远,我好像有点明白,如果为了鱼去钓鱼,那没有鱼,没有得到的时候自然会失望难过,而后也就陷入死循环的困顿不想做事了。如同写作这回事。
就是在这些什么都不用想的时间里,恍然明白了很多事。
自从离开学校后,我们马不停蹄地进入工作,就像一个螺丝钉,一个齿轮日夜转动,白天工作,晚上盘算着工作(公司希望的那样)。
看看现在985的大学生们,也时刻绷紧着神经,不敢有半点停歇,论文可以更认真一些,绩点可以更高。
“出名要趁早,早出名早享受,别人比我们更努力……”,这些励志的话语围绕着我们,所以我们着急,焦虑,一刻也不敢懈怠,唯恐饭桌上抛出的理想实现不了,成了日后回想的狂妄话。
普通人的青春里,哪里有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大都轻描淡写。也不是每个时期都需要成功,来填充生活的意义。
当意义成为了象征,我们需要更深刻事实上,我们更需要时间去安顿自我,去发呆忘记不愉悦的事情。然后,再制定目标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用不切合/不实际的目标折磨自己。
那种漫不经心的无所事事,不用过于热情地参与身边的热闹,才是慰藉生活的强大动力。
每个人总需要那么一个空间,或者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只用来消遣。可以看几部搞笑电影,不一定要看认真地去看电影。可以听潸然泪下的老歌,和朋友相约发发牢骚,浪费一下时间。很多没去过的地方可以走一走,想不明白的事可以静下心思考。
静静地站在发呆,这一刻也会觉得非常满足。
我开始相信,空白是为了有更多计划去实施。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活着,累了就休息,去他的来不及,然后自顾自地盛放。
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就不能在河边虚度呢?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虚度时间。
—加盐的咖啡
最后,我毅然决然换了一份工作。
朋友说我脸上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来,我也开始明白,适当的休息,可以让一个伤痕累累的人痊愈,想清楚去做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 END -
本文摘录自:[大妄语](微信公众号)
因参加日更计划,开始发一些过去写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