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农村,吃方便面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因农活劳累不想做饭或者是紧急干活,方便面就发挥了方便充饥的作用。对于小孩子来说,方便面却因为调料包和鲜美的味道,成了美味食品。
皖西北地区,就有到庄里用面条和方便面交换小麦的商户。因为擀面条的越来越少,换面食的商户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来到了一个村庄,或是开着机动三轮车,或是带着兜子的手扶拖拉机,呼喊着自己的到来。车里装了两种东西:一是挂面,二是方便面,二十袋子打包成一大塑料袋子的挂面是主要的交换产品,成箱的方便面对大人来说只是次要的。
淮北平原的我的家乡,每家每户都种植小麦,随着人多外出,每年收成的一部分逐渐由打面转变成了用来交换。小麦作为最普遍的交换基础,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换方便面和面条时,绝大多数的交换都会是整数的挂面,因为有小孩,还会加上零散的方便面交换。挂面用来家用,方便面多是小孩子吃。在面食为主的地区,庞大的需求不仅使得挂面的牌子多种多样,就连方便面的种类也不断的变化,从“双胞胎”到“家家有”,从“金苑”到“康师傅”,只是村子里换方便面的人却总是不变,人也总会将“金苑”的“苑”念成“wan”,读起来毫不犹豫。
我所在的村庄,九几年的时候是一年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的种植方式,没体验过到集市上去卖大米的经历。自家种的大米,比小麦贵,如果用大米换取方便面和挂面,少量大米就能换到等量的挂面。但是,只有换面食的家里偶尔需要买米时,才会用自己的挂面换取村庄里的大米,小麦总是主角。换面食的人如果换到很多小麦,都拉到粮食站点去卖,然后换钱,只有换成大米的,才是用来自家吃的。
换面食的,像很多交换的人一样,在有人换面时,总会在自己车上忙着捡着、理着自己的货物,装下别人的麦,给出自己的挂面和方便面。一个庄里能换上几袋子小麦装在自己带的麻袋里,就算是很不错的收获了。
有一次,由于道路的修筑,村东头的麦场被挖的左边是坑,右边是沟,不管大车小车,都要小心地东边拐一下,西边拐一下才能通过。一辆开手扶拖拉机带着的兜子换方便面的经过时,意外地翻进了一个坑内。我见到后,急切的回家里喊来了父亲,最后,村头的几个成年人帮助了那人把车搬了上来,每个人分得了一根香烟作为出力帮助的筹酬。手扶拖拉机作为一种工具,会翻车也是其不好之处。
现在很少见到到乡下换方便面的了,临近的集市上有了交换的店铺,他们也很少下乡了。换方便面的开在了集的东头,开在了集的西头,既可以花钱去买面条或方便面,也可以拉着架车子或者骑着车子带着干净的小麦去店里换面。商家用店里的磅秤称好了小麦的重量,就可以按照定好的条件交换,人多还是以面条为主,方便面只是作为零食一样的添头。
后来,村庄里收获的粮食都在庄里直接卖给收小麦的人了,常年外出的人挣了些钱,就直接用钱买面条了。换面条方便面的人就越来越少,以至于即将消失了。
农庄里吃方便面的也许也少了吧,毕竟不像挂面一样营养健康。
网友评论